[发明专利]薄膜的立体成型方法、薄膜成型体的制造方法、以及薄膜成型体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13738.2 | 申请日: | 2019-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08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宏树;安海隆裕;石坂公一;畠源英;宍户翔太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1B70/64 | 分类号: | B31B70/64;B32B27/32;B65D30/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知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2 | 代理人: | 王轶;李伟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立体 成型 方法 制造 以及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成型方法、薄膜成型体的制造方法、以及薄膜成型体,其能够实现加工时间的缩短以及能量消耗的降低,并且不需要变更现有设备的设计,就能够容易地对内侧薄膜部实施立体成型。在薄膜的立体成型方法中,将具有第1层(21)以及伸长比第1层更小的第2层(22)的至少1片内侧薄膜部(30)在2片外侧薄膜部(30)之间以相对于外侧薄膜部(30)而呈非固定的状态来进行配置,从而形成出薄膜重叠部位(50),通过沿着厚度方向而对薄膜重叠部位(50)实施冷压缩成型,由此在薄膜重叠部位(50)处使内侧薄膜部(20)朝向所述第2层(22)侧伸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的立体成型方法、薄膜成型体的制造方法、以及薄膜成型体。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由薄膜构成的袋等薄膜成型体中,实施使薄膜的一部分朝向薄膜的表里之中的一方伸出等立体成型,作为这样的薄膜的立体成型方法,通常公知有:在对薄膜实施热冲压成型而形成规定形状的伸出部之后,对薄膜进行冷却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公知有:在这样的袋等薄膜成型体中,在薄膜成型体的底部或侧部形成的裆部(连接部)等、形成有将多个薄膜部进行重叠配置而得到的薄膜重叠部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761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907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期望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那样的袋等薄膜成型体中,在构成薄膜重叠部位的多个薄膜部之中的位于内侧的内侧薄膜部,形成出伸出部。
然而,在想要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热冲压成型的方法来在内侧薄膜部形成出伸出部的情况下,若在将外侧薄膜部和内侧薄膜部进行重叠配置后的状态下实施冲压成型,则由于加工时的热量而导致外侧薄膜部和内侧薄膜部热熔敷,所以,需要在将外侧薄膜部以及内侧薄膜部进行重叠配置之前的状态下,就在内侧薄膜部形成出伸出部。
在该情况下,需要在成型薄膜成型体的现有设备的中途设置有:用于在将外侧薄膜部以及内侧薄膜部进行重叠配置之前的状态下在内侧薄膜部形成伸出部的设备、或者使内侧薄膜部冷却的区间,所以,存在着需要对现有设备加以大幅度的设计变更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热冲压成型的方法中,由于在热冲压成型之后需要花费冷却时间,所以加工时间变长,另外,由于需要加热或冷却,所以还会有能量消耗较大这样的热冲压成型的方法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些问题点,提供一种薄膜的立体成型方法、薄膜成型体的制造方法、以及薄膜成型体,其能够实现加工时间的缩短以及能量消耗的降低,并且不需要变更现有设备的设计,就能够容易地对内侧薄膜部实施立体成型。
本发明的薄膜的立体成型方法是通过如下所述而解决了上述技术课题的方法,即:将具有第1层以及伸长比所述第1层更小的第2层的至少一片内侧薄膜部在2片外侧薄膜部之间以相对于所述外侧薄膜部而呈非固定的状态来进行配置,从而形成出薄膜重叠部位,沿着厚度方向而对该薄膜重叠部位实施冷压缩成型,由此在所述薄膜重叠部位处使所述内侧薄膜部朝向所述第2层侧伸出。
另外,本发明的薄膜成型体的制造方法是通过如下所述而解决了上述技术课题的方法,即:其是具有第1层以及伸长比所述第1层更小的第2层的至少1片内侧薄膜部在2片外侧薄膜部之间形成出裆部的薄膜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在所述裆部内的薄膜重叠部位处沿着厚度方向而对所述外侧薄膜部实施冷压缩成型,由此在所述薄膜重叠部位处使所述内侧薄膜部朝向所述第2层侧伸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制罐株式会社,未经东洋制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137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