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17639.1 | 申请日: | 201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91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克里斯多夫·莱姆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B60L3/00;H02J7/02;H01F38/14;B60L1/02;H01F27/36;H02J50/12;B60L5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罗小晨;刘继富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充电 装置 | ||
1.一种用于部分或完全电动的机动车辆的感应充电装置(1),
-其中,所述感应充电装置(1)具有至少一个充电线圈(2)和包括流体管(5)的温度控制组件(3),液态流体(4)能够流过所述流体管,
-其中,所述充电线圈(2)能够感应地耦合至初级线圈,使得能够对所述机动车辆中的电池感应充电,
-其中,所述充电线圈(2)被热传递地连接至所述温度控制组件(3)的流体管(5),使得来自所述充电线圈(2)的废热能够被传递至所述温度控制组件(3)的流体管(5)中的流体(4),并且
-其中,所述感应充电装置(1)具有用于屏蔽电磁场发射的金属屏蔽板(9)和用于引导电磁交变场的铁氧体组件(10),所述金属屏蔽板和所述铁氧体组件被布置在所述充电线圈(2)的车辆侧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线圈(2)布置在所述温度控制组件(3)的流体管(5)中,使得所述流体(4)能够在所有侧上围绕所述充电线圈流动,以使得在所述充电线圈(2)中产生的废热能够直接传递到所述流体管(5)中的流体,
-在所述温度控制组件(3)的流体管(5)中,所述充电线圈(2)直接固定到所述流体管或者借助于保持装置(6)固定到所述流体管,
-所述铁氧体组件(10)布置在所述温度控制组件(3)的流体管(5)中,使得所述流体(4)能够在所有侧上围绕所述铁氧体组件流动,并且
-在所述流体管(5)中,所述铁氧体组件(10)直接固定到所述流体管或者借助于保持装置(6)固定到所述流体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充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管(5)具有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彼此固定的壳体状金属覆盖件(7)和壳体状下壳体(8),并且
-在车辆侧上,所述覆盖件(7)朝向所述下壳体(8)包围所述充电线圈(2),并且形成所述感应充电装置(1)的金属屏蔽板(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充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充电装置(1)具有振荡电路单元(12)和/或电力电子单元(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充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充电装置(1)的振荡电路单元(12)和/或电力电子单元(13)固定在所述金属屏蔽板(9)的车辆侧上或充电线圈侧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充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充电装置(1)的振荡电路单元(12)和/或电力电子单元(13)布置在所述温度控制组件(3)的流体管(5)中,使得所述流体(4)能够在所有侧上围绕所述振荡电路单元和/或所述电力电子单元流动,并且
-在所述流体管(5)中,所述振荡电路单元(12)和/或电力电子单元(13)直接固定到所述流体管或者借助于保持装置(6)固定到所述流体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充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线圈(2)和/或所述振荡电路单元(12)和/或所述电力电子单元(13)与所述流体(4)电绝缘,以及/或者
-在所述流体管(5)中流动的所述流体(4)是电绝缘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充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充电装置(1)包括所述电池,所述充电线圈(2)与所述电池导电地连接,使得电池直流电流流过所述充电线圈(2),并且所述充电线圈(2)形成用于加热所述流体(4)的电阻加热器,所述流体在所述流体管(5)中围绕所述充电线圈(2)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充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充电装置(1)的振荡电路单元(12)和/或电力电子单元(13)在所述流体管(5)中布置在所述充电线圈(2)的上游,使得所述流体管(5)中的流体(4)能够在所述充电线圈(2)的上游围绕所述振荡电路单元(12)和/或所述电力电子单元(13)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充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4)能够从流体入口(5a)流过所述温度控制组件(3)的流体管(5)到达流体出口(5b),并且
-所述温度控制组件(3)能够经由所述流体管(5)的流体入口(5a)和流体出口(5b)流体地连接至车辆冷却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勒国际有限公司,未经马勒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1763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