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17639.1 | 申请日: | 201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91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克里斯多夫·莱姆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B60L3/00;H02J7/02;H01F38/14;B60L1/02;H01F27/36;H02J50/12;B60L5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罗小晨;刘继富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充电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用于部分或完全电动的机动车辆的感应充电装置(1)。感应充电装置(1)包括至少一个充电线圈(2)和具有流体管(5)的温度控制组件(3),液态流体(4)能够流过流体管。充电线圈(2)能够感应地耦合至初级线圈,从而能够对机动车辆中的电池感应充电。充电线圈(2)热传递地耦接至温度控制组件(3)的流体管(5),使得来自充电线圈(2)的废热能够被传递至温度控制组件(3)的流体管(5)中的流体(4)。感应充电装置(1)还包括布置在车辆侧的充电线圈(2)上的用于屏蔽电磁场发射的金属屏蔽板(9)和用于引导电磁交变场的铁氧体组件(10)。根据本发明,充电线圈(2)布置在温度控制组件(3)的流体管(5)中,使得流体(4)能够在所有侧上围绕该充电线圈流动,并且在流体管(5)中充电线圈直接固定到流体管或者经由保持装置(6)固定到流体管。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部分或完全电动的机动车辆的感应充电装置。
感应充电装置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并且用于对机动车辆中的电池进行无接触充电。外部初级线圈因此感应地耦合至感应充电装置中的次级线圈。在初级线圈周围产生电磁交变场的交变电流流过初级线圈。在次级线圈中,电磁交变场感应出交变电流,该交变电流借助于电力电子器件被整流并且被供应给电池。
当充电时,由于能量损失,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中产生废热。在次级线圈中产生的废热尤其会损坏感应充电装置中的电力电子器件并且必须被传递到外部。为此,能够在次级线圈上布置冷却组件,冷却流体能够流过该冷却组件。因此,冷却组件被热传递地布置在次级线圈上,以便将在次级线圈中产生的废热传递至冷却流体。然后,废热能够散发到环境中或者能够用于加热机动车中的润滑剂,例如在DE 10 2011 088 112 A1中所描述的。可替选地或附加地,也能够在初级线圈处设置冷却组件。
不利的是,次级线圈通常不能被充分冷却,从而对感应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给出一种用于通用类型的感应充电装置的改进的或至少替选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克服了所描述的缺点。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1的主题来解决。有利的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用于部分或完全电动的机动车辆的通用感应充电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充电线圈以及温度控制组件,该温度控制组件包括流体管,液态流体能够流过该流体管。充电线圈能够感应地耦合至初级线圈,使得能够对机动车辆中的电池感应充电。因此,充电线圈热传递地连接至温度控制组件的流体管,使得来自充电线圈的废热能够被传输至温度控制组件的流体管中的流体。感应充电装置还具有用于屏蔽电磁场发射的金属屏蔽板和用于引导电磁交变场的铁氧体组件,所述金属屏蔽板和铁氧体组件被布置在充电线圈的车辆侧上。根据本发明,充电线圈布置在温度控制组件的流体管中,使得流体能够在所有侧上围绕充电线圈流动,并且在流体管中,充电线圈直接固定到流体管或借助于保持装置固定到流体管。
铁氧体组件被布置在充电线圈的车辆侧上,使得在感应充电装置的安装状态下,铁氧体组件被布置在机动车辆与充电线圈之间。有利地,流体在所有侧上围绕充电线圈流动,使得在充电线圈中生成的废热能够被直接排放到流体管中的流体。
因此,充电线圈被更好地冷却,并且感应充电装置的充电功率被有利地提高。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由于过热而引起的对充电线圈的损坏。此外,保持装置能够将充电线圈固定在流体管中,使得能够在冲击或振动的情况下防止充电线圈相对于金属屏蔽板和铁氧体组件的移位。替选地,流体管中的铁氧体组件能够直接固定到流体管,例如粘附、螺纹连接或夹紧到流体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勒国际有限公司,未经马勒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176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