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在侧面碰撞时弯曲地载荷的纵梁隔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41757.6 | 申请日: | 2019-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3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发明(设计)人: | 史蒂芬·丰弗雷迪;托·托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5/02;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7 | 代理人: | 瞿卫军;翟卫华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侧面 碰撞 弯曲 载荷 隔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1),包括在每一侧被车身下部型材(5)界定的底板(3),并且在两个型材(7)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存在至少一个横隔板(13)。该隔板(13)或横隔板(13)中的至少一个还具有内边缘(13.1)和外边缘(13.2),外边缘(13.2)具有的最低高度高于内边缘(13.1)的最低高度,以便在侧面碰撞时在底板(3)处产生围绕纵向方向的弯曲力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由机动车辆吸收侧面碰撞的问题。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通常包括由车身下部型材或侧纵梁界定的底板,并且环绕中央通道且用于将前座椅紧固到底板的前座椅横梁通常位于车身下部型材或侧纵梁之间。在发生柱式侧面碰撞时,这些前部座椅横梁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和侧纵梁一起有利于车身下部结构的刚度,并且具体地,通过形成用于从纵梁转移力的通道而有助于吸收在纵梁上的侧面碰撞的能量。
为了改善在侧面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因此期望的是碰撞能量被座椅横梁尽可能高效地吸收。在这方面,通常将隔板横向设置在侧纵梁内部且与座椅横梁相对。通常这些隔板具有矩形形状并竖直地占据纵梁横截面的一半。例如在已公布的文献FR 3 027 274 A1中就是这样,该文献公布了具有侧纵梁的车身下部结构,侧纵梁具有与前座椅横梁相对并与倒U形加固件相对的半隔板。
在该教学中,实际上这些矩形的隔板或半隔板在侧纵梁中的形状和定位的作用在于,在侧面碰撞时,允许在相邻的前座椅横梁的整个高度上均匀负载用于从纵梁转移力的通道,并因此允许防止和限制该前座椅横梁的变形。这样的配置旨在维持座椅方形物的稳定性,但却导致中央通道负荷过大,并因此使其变形。
尽管如此,在一些情况下,确保座椅横梁沿其轴线的受控负载可能是困难的和/或不必要的。具有低矮座椅、以及因此具有低矮前座椅横梁的车身下部结构的情况尤其如此。实际上,当具有低矮前座椅的车辆的侧纵梁配备有如前所述的矩形的隔板或半隔板时,在前座椅横梁上对纵梁的力通道的负载可能无意超出该前座椅横梁的横向轴线之外,或者在前座椅横梁上的负载的轴线偏离可能不充分。由此可能导致,对力的偏离轴线的负载随后引起横梁不受控制的弯曲或纵向弯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至少一个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更特别地,本发明旨在通过确保受控的力的承受和传导而改善在对车辆侧面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底板、在底板每一侧的车身下部型材、在两个车身下部型材中的至少一个内的至少一个横隔板,显著之处在于,横隔板或横隔板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内边缘和外边缘,外边缘具有的最低高度高于内边缘的最低高度,以便在侧面碰撞时在底板处产生围绕纵向方向的弯曲力矩。
横隔板的边缘的“内”和“外”概念相对于车辆横向地理解。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一个或多个横隔板的内边缘和外边缘是竖直的和/或相对于竖直线具有小于30°的平均倾斜度。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两个车身下部型材的每一个包括内纵梁和紧固到该内纵梁的外纵梁,横隔板或横隔板中的每一个的内边缘与相应的内纵梁相对,并且横隔板或横隔板中的每一个的外边缘与相应的内纵梁相对。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横隔板或横隔板中的每一个的外边缘的最低高度高于内边缘的中间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横隔板或横隔板中的每一个的外边缘具有的最高高度高于内边缘的最高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横隔板或横隔板中的每一个具有连接内边缘和外边缘的下边缘,该下边缘是倾斜的或弯曲的。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横隔板或横隔板中的每一个具有一个或多个横肋。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座椅横梁和/或踵板,横隔板或横隔板中的至少两个纵向地位于座椅横梁或踵板的高度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417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