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座椅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66094.3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5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藤井贵央;伊藤周治;石川公威;田中祐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B60N2/56 | 分类号: | B60N2/56;A47C7/74;B60H1/00;B60H1/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张丽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座椅 加热 装置 | ||
1.一种座椅加热装置,对就座于在车辆配置的车辆用座椅(10)的乘员的人体进行制热,该座椅加热装置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加热装置具备辐射加热器(21~24),该辐射加热器配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中的在所述乘员就座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姿势下与所述乘员的人体非接触的部位,并朝向就座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所述乘员的人体放射辐射热,
所述车辆用座椅具有支承所述乘员的背部的座椅靠背(12),
在所述座椅靠背设置有在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的横悬挂部(123a~123b),
所述辐射加热器配置于比多个所述横悬挂部中的最上部的所述横悬挂部靠上下方向上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设置有从该车辆用座椅的表面凹陷的凹部(12a),
所述辐射加热器配置于由所述凹部形成的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表面凹陷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具有支承所述乘员的后头部的头枕(13),
所述辐射加热器配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中的比所述头枕的车宽方向的端部靠外侧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靠背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线状的多个纵悬挂部(123c~123d),
所述辐射加热器配置于比所述多个纵悬挂部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不同部位具备多个所述辐射加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所述车辆的右窗侧的右侧坐席用的所述车辆用座椅,设置有配置于比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靠右侧的位置的所述辐射加热器和配置于比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靠左侧的位置的所述辐射加热器,
在多个所述辐射加热器中,由配置于比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靠右侧的位置的所述辐射加热器消耗的消耗电力比由配置于比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靠左侧的位置的所述辐射加热器消耗的消耗电力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所述车辆的左窗侧的左侧坐席用的所述车辆用座椅,设置有配置于比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靠左侧的位置的所述辐射加热器和配置于比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靠右侧的位置的所述辐射加热器,
在多个所述辐射加热器中,由配置于比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靠左侧的位置的所述辐射加热器消耗的消耗电力比由配置于比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靠右侧的位置的所述辐射加热器消耗的消耗电力大。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加热装置具备:加热部(30),该加热部通过与所述辐射加热器不同的制热方法对所述乘员的人体进行制热;及控制部(25),该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部和所述辐射加热器,
所述控制部在工作开始后的规定期间,用比所述加热部少的消耗电力控制所述辐射加热器后,用比所述辐射加热器少的消耗电力控制所述加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加热装置具备:室内温度检测部(26),该室内温度检测部检测所述车辆的室内温度;以及控制部(25),该控制部控制所述辐射加热器,
由所述室内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车辆的室内温度变得越高,则所述控制部越抑制所述辐射加热器的消耗电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加热装置具备:角度检测部(27),该角度检测部检测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倾倒角度;以及控制部(25),该控制部控制所述辐射加热器,
所述辐射加热器配置于所述座椅靠背,
在判定为由所述角度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座椅靠背的倾倒角度比规定角度大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抑制所述辐射加热器的消耗电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609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