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骨架构件和电动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68245.9 | 申请日: | 201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7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园部苍马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骨架 构件 电动汽车 | ||
一种汽车骨架构件,其具备帽构件和封闭板,帽构件具备顶板、两个纵壁和两个凸缘,两个纵壁分别位于顶板与凸缘之间,两个纵壁相对,两个凸缘分别与封闭板接合,两个纵壁分别具备沿着与帽构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槽部,槽部具备底面和两个侧面,两个侧面相对,两个侧面位于底面的两侧,与顶板平行的截面中的槽部的宽度a、槽部的深度b和纵壁在与顶板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c满足0.2≤a/c≤0.3且0.2≤b/c≤0.3的关系。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例如在汽车的碰撞时等发挥较高的能量吸收效率的汽车骨架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燃料消耗费限制严格化,要求碰撞性能提高并且要求汽车车身的轻量化。但是,仅单纯地将汽车骨架构件的材料置换为高强度且板厚较薄的材料,根据骨架构件的形状,伴随着刚度的降低,存在在碰撞时早期发生压曲的情况,未必能够得到较高的能量吸收效率。骨架构件发生塑性变形的部分越多,则能量吸收性能越高,但在碰撞时早期产生压曲的情况下,不发生塑性变形的部分较多地残留,即使增大材料强度,能量吸收性能的提高程度也较小。因此,一直在推进能够发挥材料本来的强度以使碰撞时不会早期产生压曲的骨架构件的研究。另外,在电动汽车中,一直在推进在底板下搭载大容量的电池的车身构造的开发,并且一直在推进下边梁等骨架构件的改良。
作为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为目的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下边梁与横梁之间设置截面是大致U字形状的隔板。专利文献1的隔板由正面部、后侧面部以及凸缘构成,在正面部和后侧面部具有凹部。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中空构件设有波纹状的变形促进机构的冲击吸收构件。关于专利文献2的冲击吸收构件,在施加由于冲击而引起的弯曲载荷时,波纹状的变形促进机构压曲,由此使弯曲载荷转换为长度方向的压缩载荷,从而实现截面崩塌的抑制。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帽构件的纵壁形成有凹状或凸状的加强筋的金属制减震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057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076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657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车身构造不是以抑制下边梁自身的压曲为目的的构造,因此在通过发挥材料强度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这一观点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对于专利文献2的冲击吸收构件,本发明者实施模拟的结果为,在冲击吸收构件未产生塑性变形的部分较多地残留,在通过发挥材料强度来提高能量吸收性能这一观点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专利文献3的减震器以当行人与汽车碰撞时保护行人的腿部为目的,在提高车身侧的能量吸收性能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高汽车骨架构件的能量吸收效率(吸收能量的质量效率)。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汽车骨架构件,其特征在于,该汽车骨架构件具备帽构件和封闭板,所述帽构件具备顶板、两个纵壁和两个凸缘,所述两个纵壁分别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凸缘之间,所述两个纵壁相对,所述两个凸缘分别与所述封闭板接合,所述两个纵壁分别具备沿着与所述帽构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槽部,所述槽部具备底面和两个侧面,所述两个侧面相对,所述两个侧面位于所述底面的两侧,与所述顶板平行的截面中的所述槽部的宽度a、所述槽部的深度b和所述纵壁在与所述顶板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c满足0.2≤a/c≤0.3且0.2≤b/c≤0.3的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82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形成传感纺织品的方法和传感纺织品装置
- 下一篇:光检测元件和光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