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装载有逆变器外壳的电动汽车的驱动马达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75562.3 | 申请日: | 2019-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6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张贞喆;李知敃;金敏好 | 申请(专利权)人: | 纽摩泰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1/33 | 分类号: | H02K11/33;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锺维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9 | 代理人: | 罗银燕 |
地址: | 韩国光***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载 逆变器 外壳 电动汽车 驱动 马达 | ||
本发明的装载有逆变器外壳的电动汽车的驱动马达通过在驱动马达框架(11)与逆变器外壳(20)之间的逆变器结合用支架(30)使逆变器外壳(20)以能够变更位置的方式与驱动马达框架(11)的上部或侧面相结合,其特征在于,上述逆变器结合用支架(30)包括逆变器外壳面接触用框架(33),在上述逆变器外壳面接触用框架(33)中,第一底部框架(31)及第二底部框架(32)的支撑杆(31a、32a)形成为一体,上述第一底部框架(31)及第二底部框架(32)沿着长度方向与凸缘(15)的周边面和支架(18)的周边面面接触,上述凸缘(15)与上述驱动马达框架(11)的一端相结合,上述支架(18)与上述驱动马达框架(11)的另一端相结合,在上述逆变器外壳面接触用框架(33)的下部面形成有弧形驱动马达框架周边面接触部(33a),在上述第一底部框架(31)及第二底部框架(32)的左右末端分别形成有向内侧倾斜的固定片(31b、32b),在上述逆变器外壳面接触用框架(33)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有固定突出片(33b)。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载有逆变器外壳的电动汽车的驱动马达。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如下的电动汽车的驱动马达,即,允许变更驱动马达中的逆变器的组装位置,从而提高设置有驱动马达的汽车内部设置空间中的车辆部件的集成度。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等纯电力环保车辆备受瞩目。上述电力环保车辆装载有通过电能获得旋转力的电动汽车的驱动马达,以此代替现有引擎等内燃机。
如韩国授权专利第10-1531525号所公开,上述驱动马达可包括定子和转子,转子通过与定子的电磁作用而相对于上述定子进行旋转,与转子相结合的旋转轴与汽车的驱动轴相连接,设置有框架以包围上述定子和转子。
具有上述结构的驱动马达通过电池接收直流电源,并使通过逆变器转换的交流电流施加于定子线圈及转子线圈来控制旋转轴旋转,包括驱动马达及用于控制驱动马达的控制器的逆变器设置在汽车的内部空间,在此情况下,由于驱动马达和逆变器应分别设置在指定位置,因此,为了电连接驱动马达与逆变器而需要相当长的引线,而且,根据其尺寸,可能难以实现设置空间的集成化。
根据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8-0061991号,通过可提高单位空间中的多个部件的集成度的逆变器和驱动马达的直接组装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但是,这种现有技术具有如下问题,即,因驱动马达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传递到逆变器而对集成于逆变器内部电路基板的电路部件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可能削弱耐久性,由于仅在驱动马达的一个指定位置组装逆变器,因此,当汽车内设置的内部空间发生变更时,为了相应地变更位置,需要变更逆变器和驱动马达的结构。
另一方面,如同内燃机的引擎,驱动马达不仅可能产生过热,而且还因装载在逆变器内部的电压放大用晶体管等而可能引起过热,因此,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通过分别安装及形成冷却管或冷却水循环通道来防止过热。但是,由于需要在用于防止过热的上述冷却管或冷却水循环通道分别设置与此相对应的单独的冷却水槽,因此,不仅冷却水槽的设置受到限制,而且还可能存在需要单独安装用于冷却水循环的泵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允许变更逆变器的组装位置,从而可以对应于设置有驱动马达的汽车内部的设置空间的形态,提高在相同结构空间内的多个车辆部件的集成度。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从驱动马达产生的热量传递到逆变器来提高逆变器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减少驱动马达工作时产生的振动来防止逆变器内部的多个部件因振动引起的部件脱离及短路现象等而损坏。
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纽摩泰科有限公司,未经纽摩泰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755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