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交通工具的流动导引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81269.8 | 申请日: | 201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5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J-C.阿尔布雷赫特;J.韦斯特豪泽;C.博特彻;C.瓦赫斯穆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8 | 分类号: | B60K11/08;B60K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交通工具 流动 导引 装置 | ||
1.一种用于交通工具(12)的流动导引装置(10),所述流动导引装置包括:
-主空气通道(14);
-内部空气导引区域(80);和
-从主空气通道(14)至内部空气导引区域(80)的流动技术上的连接部(18);
所述流动导引装置还包括
-闭锁元件(26),所述主空气通道(14)通过所述闭锁元件能够被闭锁;
所述流动导引装置还包括
-具有热交换器(30)和风机(32)的热交换系统(28),其中,所述热交换系统(28)在所述主空气通道(14)内布置在所述闭锁元件(26)和内部空气导引区域(80)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空气通道(14)在所述闭锁元件(26)和热交换系统(28)之间具有排风口(34),所述排风口具有可控的调节元件(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导引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32)和调节元件(36)彼此设计为,使得所述调节元件(36)在闭锁元件(26)关闭时能够通过由所述风机(32)可产生的朝排风口(34)的方向的气压(p)被控制。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流动导引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36)设计为,当从闭锁元件(26)的方向至主空气通道(14)内出现背压(S)时,由所述背压(S)在调节元件(36)上产生的打开力小于由所述背压(S)在调节元件(36)上产生的关闭力(FS)。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动导引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36)包括角形元件(44),所述角形元件铰接地支承在排风口(34)的区域中并且包括密封侧臂(48),所述密封侧臂能够密封地贴靠在所述排风口(34)上,并且所述角形元件还包括保险侧臂(50),当所述密封侧臂(48)贴靠在排风口(34)上时,所述保险侧臂伸入主空气通道(14)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导引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闭锁元件(26)包括卷帘(52),所述卷帘在排风口(34)之上导引,并且所述调节元件(36)集成在所述卷帘中,并且所述卷帘(52)能够置于闭锁位置,在所述闭锁位置中所述卷帘(52)闭锁主空气通道(14)和排风口(34),并且所述卷帘(52)能够置于排风位置,在所述排风位置中所述卷帘(52)闭锁主空气通道(14)并且开放排风口(34)。
6.一种运行用于交通工具(12)的流动导引装置(10)的方法,其中,所运行的流动导引装置(10)包括以下特征:
-主空气通道(14)、内部空气导引区域(80)、从主空气通道(14)至内部空气导引区域(80)的流动技术上的连接部(18)和闭锁元件(26),所述主空气通道至少暂时地通过所述闭锁元件被闭锁;
其中,所运行的流动导引装置(18)还包括:
-具有热交换器(30)和风机(32)的热交换系统(28),其中,所述热交换系统(28)在所述主空气通道(14)内布置在所述闭锁元件(26)和内部空气导引区域(80)之间,并且所述热交换系统至少暂时地以热泵运行方式运行,
并且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主空气通道(14)中在所述闭锁元件(26)和热交换系统(28)之间布置有排风口(34),所述排风口至少暂时地通过可控的调节元件(36)被打开,并且通过所述风机(32)产生朝排风口(34)的方向的气压(p)。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闭锁元件(26)关闭并且随后通过由风机(32)产生的气压(p)控制所述调节元件(36)。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闭锁元件首先被置于流通位置,并且产生从闭锁元件(26)的方向至主空气通道(14)内的背压(S),其中,通过所述背压(S)在调节元件(36)上产生关闭力(FS),所述关闭力大于通过所述背压(S)在调节元件(36)上产生的打开力并且随后通过所述闭锁元件(26)闭锁主空气通道(14),并且通过所述风机(32)产生朝排风口(34)的方向的气压(p),并且通过所述气压(p)控制所述调节元件(3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股份公司,未经大众汽车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8126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