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门元件的开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84271.0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58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U·莱德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619 | 分类号: | E05F15/619;E05C17/00;E05C1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汪勤;吴鹏 |
地址: | 德国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 车门 元件 开启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门元件(2)的开启设备(1),所述开启设备具有电驱动装置(5、20)和致动件(3),其中,致动件(3)能借助于驱动装置(5)和布置在致动件(3)与驱动装置(5)之间的传动机构(11、12)而被移动,从而能够实现门元件(2)的运动,所述开启设备还具有用于检测门运动(S)的传感器(17),其中,至少一个传动机构组成部分以能摆动的方式被接纳在开启设备(1)中,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传动机构组成部分的摆动运动能借助于传感器来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门元件的开启设备,所述开启设备具有电驱动装置和致动件,其中,致动件能借助于驱动装置和布置在致动件与驱动装置之间的传动机构移动,所述开启设备还具有用于检测门运动的传感器。
背景技术
当今的机动车越来越多地设有舒适功能。例如,为了便于进入机动车并且能够采用提升美学效果和空气动力学效果的造型,机动车例如不配备外部的门把手。但也可以考虑设有车门外把手,但该车门外把手仅为了实现打开而将开关信号传递到机动车门锁。为了使上变得容易、自动化并且在例如无车门外把手的车辆中能实现上车,使用所谓的开启设备或保持车门位置器,其部分地也被称为车门打开装置。
由专利文献DE 10 2011 015 669 A1已知一种用于机动车门或舱盖的打开装置,借助于该打开装置能使车门、舱盖或罩从关闭位置转移到打开位置中。如果打开装置例如涉及机动车侧门,那么可以借助于电脉冲打开车门。为此,首先必须优选电动地解锁门锁的锁定装置,使得门是可打开的。如果现在例如门密封压力不足以使门从关闭位置转移到打开位置中,则可以借助于打开装置使门转移到打开位置中。在此,打开位置限定为,使得机动车的操作者能够抓住门以便他能够完全打开门。在此,电驱动装置用作打开装置,该电驱动装置通过驱动爪以及内杆和外杆以杆的摆动运动的形式机械地作用到机动车门上。
专利文献DE 10 2016 105 760 A1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门的开启设,该开启设备具有底板、支承在底板上的驱动元件和驱动装置,其中,设有被分配给驱动元件的第一传感器,该第一传感器至少在开启过程与手动的打开过程之间进行区分。在此,开启设备包括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可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单元驱动。于是,柔性的连接件能实现传递杆的摆动,该传递杆又通过驱动杆和驱动滑动件实现开启运动。为了能够使门运动,驱动滑动件直线移动并且例如从车身的开口中移出,从而能使脱开的和解锁的门至少局部地打开。驱动滑动件的终点位置能借助于位置固定的第二传感器检测,从而又能切断驱动。
由申请人的未公开的专利申请DE 10 2017 124 282.1已知一种用于机动车门元件的开启设备,所述开启设备具有电驱动装置和致动件,其中,致动件能借助于驱动装置和布置在致动件与驱动装置之间的传动机构而被移动。借助于开启设备能够实现门的运动,其中,滑动元件布置在致动件上,其与开关件共同作用,从而能检测门运动。致动件基本上由被驱动的具有集成的滑动元件的齿条、开关件和电引线构成。在此,借助于在滑动元件与车身之间的开关件可以控制被驱动的齿条的运动。
由现有技术已知的用于在机动车锁解锁之后开启机动车门的设备能实现车门的至少局部的打开,从而机动车的操作者能够穿过间隙抓住并完全打开车门。已知的开启设备已在原理上得到验证,然而当电操纵的门例如在斜坡道路上被电动打开时,达到其极限。本发明由此出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门元件的改进的开启设备。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开启设备:该开启设备能实现可靠且快速地检测门元件的运动。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成本有利的解决方案。
要指出的是,下面描述的实施例不是限制性的,更确切地说,在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征的任意的变型可能性都是可能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开开特股份公司,未经开开特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842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