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时检测PAT和OTA的电化学传感器、制备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05075.4 | 申请日: | 2020-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7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盛庆林;赵海艳;张雪莲;岳田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27/327;G01N27/48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金艳婷 |
地址: | 71006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时 检测 pat ota 电化学传感器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同时检测PAT和OTA的电化学传感器、制备及检测方法,该电化学传感器包括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工作电极表面依次涂覆有AuNPs‑BP纳米复合材料层和识别待测物的识别敏感层;AuNPs‑BP纳米复合材料层涂覆在工作电极表面,识别敏感层涂覆在AuNPs‑BP纳米复合材料层的表面;识别敏感层包含PAT适体链、PAT互补链、OTA适体链和OTA互补链。本发明的电化学传感器可以同时检测PAT和OTA,利用同一个电化学传感平台实现了两个目标物的检测,且检出浓度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时检测PAT和OTA的电化学传感器、制备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食品中的微生物病原体和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对数百万人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国家的食源性疾病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对人和动物来说,受污染的食物会导致食物中毒,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死亡。因此,由食源性致病菌及其产生的生物毒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并且及其具有挑战性。
展青霉素(PAT)是由至少60种青霉属、曲霉属和丝衣霉属真菌产生的一种毒性次生代谢产物。它主要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水果、蔬菜和坚果中,如苹果、桃子、西红柿、杏仁、榛子等,特别是在烂苹果和苹果汁中,它的含量较高。因此,人们很容易受到这种有毒物质的影响,引起抽搐、呼吸困难、肺充血等不良反应。目前在中国和欧盟等国家对展青霉素在相关产品的最高含量进行了明确的限定。
同样地,赭曲霉素A(OTA)也是由曲霉、青霉等多种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它广泛存在于小麦、豆类、牛奶、鸡蛋、葡萄酒以及人类和动物食用的大多数其他食品中。它也出现在固体水果和果汁中,如苹果和桔子。OTA具有肝毒性、致癌性、肾毒性等有害因素,可对人和动物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为了避免人类和动物因过度食用OTA而受到伤害,欧盟委员会已经规定不同食物中OTA的最高限量。
目前,PAT和OTA分析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分析法、比色法和电化学方法等。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等技术需要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比色法操作相对简单但灵敏度又太低,电化学方法因其具有低成本、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但是目前都是使用电化学方法对单一的PAT或者OTA的检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时检测PAT和OTA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制备方法,解决现有的检测方法中不能实现对PAT和OTA同时检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同时检测PAT和OTA的电化学传感器,包括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所述的工作电极表面依次涂覆有AuNPs-BP纳米复合材料层和识别待测物的识别敏感层;所述的AuNPs-BP纳米复合材料层涂覆在工作电极表面,识别敏感层涂覆在AuNPs-BP纳米复合材料层的表面;
所述的识别敏感层包含PAT适体链、PAT互补链、OTA适体链和OTA互补链;
所述的AuNPs-BP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0.5~5mg/mL的黑鳞分散液与0.05~0.2mM的纳米金溶液按照体积比为3:1混合,室温下反应1~2h,得到AuNPs-BP纳米复合材料。
具体的,将氯金酸溶液加热至150℃后加入柠檬酸钠,氯金酸与柠檬酸钠的摩尔浓度比为1:1,反应25min,得到纳米金溶液。
具体的,所述的工作电极为玻碳电极、金电极或石墨电极。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电极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得到的AuNPs-BP纳米复合材料滴涂在工作电极上,室温干燥后得到AuNPs-BP/GCE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50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