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生物体征识别和远程报警功能的智能指纹锁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06039.X | 申请日: | 2020-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5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伟;闫善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墨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G08B13/24;E05B45/0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利明 |
地址: | 150028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生物 体征 识别 远程 报警 功能 智能 指纹锁 | ||
1.具有生物体征识别和远程报警功能的智能指纹锁,其特征在于,该指纹锁包括ARM主控单元、生物体征识别单元、触控单元、语音识别单元、电控开关锁单元、防盗单元、报警指示单元、手机通信单元、电池电压检测单元和限位检测单元;
生物体征识别单元的生物体征信息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生物体征信息输入端,
触控单元的按键信息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按键信息输入端,
语音识别单元的语音信息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语音信息输入端,
电控开关锁单元的电磁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电磁控制信号输出端,
生物体征识别单元采集生物体征信息,所述生物体征信息包括指纹信息和血管信息,
ARM主控单元对接收的生物体征信息、按键信息或语音信息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通过电控开关锁单元控制门锁打开;
所述电控开关锁单元包括防电磁干扰电路和开关锁电路,防电磁干扰电路控制开关锁电路处于关闭状态,当ARM主控单元对生物体征信息、按键信息或语音信息验证通过后,首先通过防电磁干扰电路控制开关锁电路打开,然后ARM主控单元通过开关锁电路控制门锁打开;防盗单元的感知震动信号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感知震动信号输入端,
报警指示单元的报警信号输入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报警信号输出端,
ARM主控单元根据防盗单元的震动信号变化控制报警指示单元发出报警音;
电池电压检测单元的低电压信号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低电压信号输入端,电池电压检测单元的干扰检测信号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干扰检测信号输入端;
ARM主控单元根据低电压信号通过语音提示单元发出低电压警报信息;电池电压检测单元检测特斯拉线圈干扰信号,检测到干扰信号时向ARM主控单元发出干扰检测信号,ARM主控单元根据干扰检测信号通过报警指示单元发出警报音;
限位检测单元的限位信号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限位信号输入端;手机通信单元的开门信号输入端、关门信号输入端、门锁设置信号输入端和报警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ARM主控单元的开门信号输出端、关门信号输出端、门锁设置信号输出端和报警信号输出端,
ARM主控单元将门锁设置信息、开门信息和关门信息分别发送至手机通信单元,手机通信单元通过无线通信将上述信息发送至手机客户端,ARM主控单元将报警信号发送至手机通信单元,手机通信单元通过无线通信将报警信息发送至手机客户端,同时手机通信单元启动摄像头拍摄图像,
手机客户端通过无线通信向手机通信单元发送密码验证信息,ARM主控单元接收手机通信单元的密码验证信息,并对密码验证信息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控制门锁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生物体征识别和远程报警功能的智能指纹锁,其特征在于,该指纹锁还包括语音提示单元,语音提示单元的语音提示信息输入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语音提示信息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生物体征识别和远程报警功能的智能指纹锁,其特征在于,该指纹锁还包括电源管理单元,电源管理单元将电源中的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滤除,为后端电路提供稳定电源;
该指纹锁还包括USB供电单元,通过USB供电单元为指纹锁提供外接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生物体征识别和远程报警功能的智能指纹锁,其特征在于,ARM主控单元的主控芯片IC1采用STM32F103RET6;
震荡电路包括容抗C1、容抗C2和晶体Y1,容抗C1的一端和晶体Y1的一端同时连接IC1的OSC_IN/PD0端口,容抗C2的一端和晶体Y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IC1的OSC_OUT/PD1端口,容抗C1的另一端、容抗C2的另一端和IC1的BOOT0端口同时接地;
实时时钟电路包括容抗CY1、容抗CY2和晶体Y2,容抗CY1的一端和晶体Y2的一端同时连接IC1的PC14-OSC32_IN端口,容抗CY2的一端和晶体Y2的另一端同时连接IC1的PC14-OSC32_OUT端口,容抗CY1的另一端和容抗CY2的另一端同时接地;
二极管DBT1的阳极连接+3.3V电源,二极管DBT1的阴极同时连接IC1的VBAT端口和电池BT1的正极,电池BT1的负极和IC1的VSS_1端口、VSS_2端口、VSS_3端口、VSS_4端口和VSSA端口同时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墨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省墨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603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