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生物体征识别和远程报警功能的智能指纹锁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06039.X | 申请日: | 2020-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5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伟;闫善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墨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G08B13/24;E05B45/0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利明 |
地址: | 150028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生物 体征 识别 远程 报警 功能 智能 指纹锁 | ||
具有生物体征识别和远程报警功能的智能指纹锁,属于智能门锁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指纹锁以单一的指纹识别为验证方法存在安全性不够高,以及智能门锁的防盗检测不够灵敏的问题。本发明生物体征识别单元采集生物体征信息,包括指纹信息和静脉信息,ARM主控单元对生物体征信息、按键信息或语音信息进行验证,通过后通过电控开关锁单元控制门锁打开;ARM主控单元根据防盗单元的震动信号变化控制报警指示单元发出报警音;ARM主控单元通过手机通信单元将报警信息发送至手机客户端,手机通信单元启动摄像头拍摄图像;手机客户端通过无线通信向手机通信单元发送密码验证信息,ARM主控单元验证通过后控制门锁打开。本发明用于门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指纹锁,属于智能门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指纹锁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将信息技术、指纹识别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高科技锁具,是通过电子部件及机械部件的精密组合的安全产品。指纹认证具有方便、快速、精确等特点。随着科技技术的普及,智能家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群也开始选择指纹锁。指纹锁之所以成为新一代的门锁代表,关键在于采用了生物类指纹识别技术,利用人体指纹的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人的指纹蕴涵大量的信息,这些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点上是各不相同的,在信息处理中将它们称作“特征”,医学上已经证明这些特征对于每个手指都是不同的,而且这些特征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指纹锁就是把人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比较开锁人的指纹特征和预先保存的指纹特征,就可以验证他的真实身份从而开启锁具。
实现指纹识别有多种方法。其中有些是仿效传统的公安部门使用的方法,比较指纹的局部细节;有些直接通过全部特征进行识别;还有一些使用更独特的方法,如指纹的波纹边缘模式和超声波。有些设备能即时测量手指指纹,有些则不能。在所有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但是,仅仅通过指纹识别一种验证模式的指纹锁存在安全性能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指纹锁以单一的指纹识别为验证方法存在安全性不够高,以及智能门锁的防盗检测不够灵敏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生物体征识别和远程报警功能的智能指纹锁。
本发明所述具有生物体征识别和远程报警功能的智能指纹锁,
该指纹锁包括ARM主控单元、生物体征识别单元、触控单元、语音识别单元、电控开关锁单元、防盗单元、报警指示单元、手机通信单元、电池电压检测单元和限位检测单元;
生物体征识别单元的生物体征信息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生物体征信息输入端,
触控单元的按键信息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按键信息输入端,
语音识别单元的语音信息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语音信息输入端,
电控开关锁单元的电磁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电磁控制信号输出端,生物体征识别单元采集生物体征信息,所述生物体征信息包括指纹信息和血管信息,
ARM主控单元对接收的生物体征信息、按键信息或语音信息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通过电控开关锁单元控制门锁打开;
所述电控开关锁单元包括防电磁干扰电路和开关锁电路,防电磁干扰电路控制开关锁电路处于关闭状态,当ARM主控单元对生物体征信息、按键信息或语音信息验证通过后,首先通过防电磁干扰电路控制开关锁电路打开,然后ARM主控单元通过开关锁电路控制门锁打开;防盗单元的感知震动信号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感知震动信号输入端,报警指示单元的报警信号输入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报警信号输出端,
ARM主控单元根据防盗单元的震动信号变化控制报警指示单元发出报警音;
电池电压检测单元的低电压信号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低电压信号输入端,电池电压检测单元的干扰检测信号输出端连接ARM主控单元的干扰检测信号输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墨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省墨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60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