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土石方回填厚度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11983.4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5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赵亚杰;尹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3/00 | 分类号: | E01C3/00;E02D17/18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奚志鹏 |
地址: | 24306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土石方 回填 厚度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控制土石方回填厚度的施工方法,属于道路施工方法,其特征是通过控制路基单位面积内土方车的卸料分布来控制土石方回填的厚度;一种控制土石方回填厚度的施工方法的工艺如下:一)、施工准备:二)、设置路界桩:三)、设置方格网线:在路基面上位于左路基边线与右路基边线之间设置方格网线,按照方格网的长×宽(即a×b)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格网线的长×宽,用尼龙线在路基面上按照长×宽分格,然后撒粉线,形成方格网线,四)、土方车卸土,五)、设置基准桩:六)、初步平整,七)、精整、碾压;该工艺实施方便,耗时少,降低了测量频次,减少了机械费用,提高了施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施工方法,具体为涉及一种路基土石方回填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没有优质的路基基础,就难以保证优质的道路建设,路基往往是道路质量事故隐患最多的工序,其后续施工如路面工程、防护工程等都是依托路基的高质量才能建设成优质道路,所以路基工程是道路组成部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施工环节。
在路基的土方回填过程中,大多数人只注重压实度的检测结果,但无论是灌砂法还是环刀法,检测深度有限,且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能真实反映路基土方的回填质量,在土方回填过程中,除了含水率的控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控制土方的回填厚度,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卸土时,通常无人指挥土方车辆,司机凭感觉卸土,导致卸土量的分布较多或较少,后期再移走土或加土;而在施工现场卸土时安排专人指挥车辆,又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样存在卸土分布不均匀现象;或是在路基面的两侧设置红白相间的厚度控制桩,但无法控制路床中间部分的土的厚度,使路基横坡难以控制,同样存在卸土后多次整平的弊端,增加了施工的工作量。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施工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控制土石方回填厚度的施工方法,不仅解决现有施工技术中的土方车卸土不均匀,后期机械反复整平的弊端,而且节省人力、物力,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控制土石方回填厚度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通过控制路基单位面积内土方车的卸料分布来控制土石方回填的厚度。
一种控制土石方回填厚度的施工方法的工艺如下:
一)、施工准备:
1)、制作路界桩:
该路界桩又分为主路界桩和副路界桩,所述的主路界桩和副路界桩均为圆管形杆,所述的主路界桩、副路界桩的长度均为2米-2.5米,所述的主路界桩和副路界桩均可用竹竿制成,在所述的主路界桩和副路界桩的顶部设置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彩旗,主路界桩可采用红色彩旗,副路界桩可采用蓝色彩旗,彩旗上标写定位用的桩号(如K0+000、K0+100等),制作主路界桩和副路界桩,备用;
2)、制作基准桩:
所述的基准桩高度为30cm-40cm、直径为12mm-14mm的钢筋桩,将所述的基准桩的一端段制成圆锥状,该基准桩可用螺纹钢制成,在基准桩的另外一端系彩色布条(以方便机械操作人员观看、发现),制作基准桩,备用;
3)、外购洒线粉以及容器,该洒线粉可采用熟石灰粉或腻子粉,备用;
4)、外购尼龙线(成团),该尼龙线的直径可为4mm,备用;
5)、准备卸土后用的施工机械:通用的挖土机、装载机、推土机、平地机和碾压机;
二)、设置路界桩:
土石方回填前,在左、右路基边线的外侧对称地设置路界桩,现以在右路基边线的右外侧设置路界桩为例作进一步说明:在路基面的右路基边线的右外侧,由道路起点往道路终点均布间隔地竖向设置主路界桩,该前后两两相邻的主路界桩之间的中心距可为100米,在两两相邻的两个主路界桩之间可均匀设置四个副路界桩(见图5),使彩旗位于主路界桩和副路界桩的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19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