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3D DNA纳米网状结构双信号放大技术的microRNA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22659.2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78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清;陈鸣;徐欢;唱凯;赵贤贤;汤晓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2 | 分类号: | C12Q1/682;C12Q1/68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dna 纳米 网状结构 信号 放大 技术 microrna 检测 方法 | ||
1.一种基于3D DNA纳米网状结构双信号放大技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A)靶标辅助的催化发卡自组装:先将发卡DNA探针H1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然后将发卡DNA探针H2与不同浓度的靶标混合后滴加至金电极表面,孵育,靶标打开H1的发卡结构,使其暴露出与H2杂交的区域,进而打开H2发卡结构形成稳定的H1-H2杂交双链体并产生游离尾部,同时释放出靶标;经过多次循环,产生大量带游离尾部的H1-H2杂交双链体,进入步骤(B);
(B)3D DNA纳米网结构的自组装:多个X-DNA通过T4连接酶形成3D DNA网状结构,所述的X-DNA是由三条ssDNA杂交退火形成,步骤(A)产生的大量游离尾部组成X-DNA的第四条边,实现H1-H2杂交双链体与DNA网状结构的特异性杂交,完成金电极的修饰,进而构建得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其中,H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H2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将修饰的金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铂电极作为对电极,组成三电极体系,即得所述的电化学传感器;
步骤(A)中,H1和H2提前经过95℃ 5分钟再缓慢降到25℃的退火过程制备;
步骤(A)的具体方法是:先将H1溶解于固定缓冲液中,随后滴加到金电极表面,置于37℃水浴箱过夜,使得H1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然后将H2与不同浓度靶标溶解于杂交缓冲液中,滴加至金电极表面,37℃孵育1.5小时;
步骤(B)中,所述X-DNA的制备方法如下:先将三条ssDNA与T4 Buffer、DEPC处理水混合后,于95℃加热2分钟,然后降温至65℃处理5分钟,接着降温至60℃处理3分钟,最后缓慢降温至25℃处理1小时,即得所述的X-DNA;
步骤(B)中,所述3D DNA纳米网结构的制备方法如下:向X-DNA中加入T4连接酶,16℃孵育30分钟,即得所述的3D DNA纳米网结构;
步骤(B)中,所述的三条ssDNA分别为X1-P、X2-P、X3-P,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ID NO.4~6所示。
2.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构建方法得到的一种基于3D DNA纳米网状结构双信号放大技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3.权利要求2所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非诊断目的的microRNA检测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265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