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件输送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5875.2 | 申请日: | 2020-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6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林毅;李亮;晏雷红;吴其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57 | 分类号: | B65G47/57;B65G4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谭玲玲 |
地址: | 519015 广东省珠海市九洲大道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件 输送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件输送装置,包括:工装板,工装板用于承载目标工件;用于对工装板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线;用于对工装板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线,第二输送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输送线的延伸方向呈预定夹角设置;转移结构,转移结构位于第一输送线的下料端,且转移结构位于第二输送线的上料端;转移结构上设有用于驱动工装板运动的驱动组件;转移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以具有与第一输送线对接的第一状态和与第二输送线对接的第二状态。本发明的工件输送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输送线转弯不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线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工件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自动化生产线设备中,需要设置对工件进行输送的装置。由于输送线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运转可靠、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优势,因此,其广泛地应用于对工件进行输送的结构中。
为了保证对工件的平稳输送,现有的输送线在转弯时需要较大的半径,不仅导致其占地面积变大,而且在一些狭窄的场地无法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输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输送线转弯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件输送装置,包括:工装板,工装板用于承载目标工件;用于对工装板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线;用于对工装板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线,第二输送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输送线的延伸方向呈预定夹角设置;转移结构,转移结构位于第一输送线的下料端,且转移结构位于第二输送线的上料端;转移结构上设有用于驱动工装板运动的驱动组件;转移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以具有与第一输送线对接的第一状态和与第二输送线对接的第二状态。
进一步地,转移结构上设有阻挡部,以在工装板运动至转移结构上的预定位置时,通过阻挡部阻止工装板的运动;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轴,驱动轴可旋转地设置;滚动件,滚动件具有轴孔,驱动轴穿设在轴孔内,滚动件相对于驱动轴可滚动地设置;摩擦件,摩擦件与驱动轴和滚动件均接触。
进一步地,摩擦件包括第一摩擦片和第二摩擦片,第一摩擦片和第二摩擦片分别与滚动件的两个端面一一对应地接触;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固定设置在驱动轴上,第一限位部位于第一摩擦片远离滚动件的一侧,以阻止第一摩擦片沿远离滚动件的方向运动;推动部,推动部位于第二摩擦片远离滚动件的一侧;推动部与第二摩擦片接触,推动部沿驱动轴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弹性件,弹性件与推动部接触,以对推动部施加朝向滚动件的方向上的力。
进一步地,弹性件为弹簧,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设置在推动部远离滚动件的一端,第二限位部与推动部间隔设置;弹簧的第一端与推动部接触,弹簧的第二端与第二限位部接触;其中,第二限位部沿驱动轴的延伸方向位置可调节地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限位部套设在驱动轴上,第二限位部沿驱动轴可滑动地设置;第二限位部上装有锁定螺钉,当拧紧锁定螺钉时,锁定螺钉顶紧在驱动轴上,以阻止第二限位部沿驱动轴滑动。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为多个,多个驱动组件的驱动轴中的任意两个驱动轴之间相互平行;和/或,阻挡部沿驱动组件的输送方向可压缩地设置。
进一步地,工件输送装置包括旋转驱动件,旋转驱动件与转移结构连接,以驱动转移结构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工件输送装置包括第一检测部件,第一检测部件用于对转移结构进行检测,以在转移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触发第一检测部件。
进一步地,工件输送装置包括限位件,限位件用于与转移结构配合,当转移结构旋转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限位件与转移结构接触,以阻止转移结构沿原来的旋转方向继续转动。
进一步地,转移结构上设有第二检测部件,第二检测部件用于对工装板进行检测,以在工装板运动至转移结构上时触发第二检测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58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