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耐低氧性状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6854.0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7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尹绍武;王宏玉;王涛;张凯;暨杰;武兆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郑立发 |
地址: | 21004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杂交 黄颡鱼 低氧 性状 相关 snp 分子 标记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耐低氧性状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所述SNP分子标记是以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tumor suppressor(Vhl基因)的cDNA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得出的基因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检测该分子标记的引物对、试剂盒和检测方法。该SNP位点与低氧胁迫下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存活率显著相关,该位点基因型为TT的个体耐低氧能力显著强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本发明公开的SNP位点可以不受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年龄和性别等限制,适用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耐低氧苗种筛选和分类,可有效提高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养殖和运输中低氧条件下的存活率。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耐低氧性状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属于黄颡鱼遗传育种领域。
背景技术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是由同为鲿科、黄颡鱼属的以3代选育的黄颡鱼为母本, 2代选育的瓦氏黄颡鱼为父本,经过人工杂交获得的F1代。与双亲相比,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饲料利用率高等特点。并且在耐低氧方面,已有实验证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耐低氧能力介于父母本之间。因此,在生产养殖和长途运输中,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依然面临着水体缺氧的问题。水体低氧环境会显著影响鱼体摄食及生长活动,甚至造成鱼体内分泌紊乱。
Vhl基因的蛋白产物为VHL蛋白(pVHL),其β功能区最重要的靶蛋白是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VHL蛋白可以从蛋白水平下调HIF-1α蛋白,而且可以促进HIF-1αmRNA表达,而当pVHL表达异常,细胞中HIF蛋白表达会显著升高,影响血管新生、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进而影响鱼机体稳定。故Vhl基因在低氧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指在基因组DNA序列特定位点的单个核苷酸(A、G、C、T)变异(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而导致的序列多态性,在1996年由Lander E提出。SNP是继微卫星后发展的第三代DNA分子遗传标记。SNP最主要的突变为转换和颠换,且发生的比例为2:1,所以通常所说的SNP 都是二等位多态性的。SNP具有高密度性、高遗传稳定性等特点,可用于绘制遗传图谱,通过启用全基因组跟踪,对目标区域进行精细定位,快速关联标记物与性状,加速QTL 定位。SNP标记因其在全基因组分布范围广、密度高以及超高通量检测平台的适应性,在植物分子遗传学中应用广泛,后被应用在水产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优良种质保护研究中。
但是,目前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公开利用SNP分子标记筛选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耐低氧性状的相关研究。故本发明利用SNP分子标记筛选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耐低氧相关基因,挑选出在已有耐低氧水平上更耐低氧的群体,实现杂交黄颡鱼“黄优1 号”的高效养殖产业,为养殖户增收创益。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耐低氧性状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即利用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Vhl基因序列上与耐低氧性显著关联的SNP位点进行分子标记选择。
本发明第二个目的是提供用于检测上述SNP分子标记的一对引物。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上述SNP分子标记的应用。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未经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68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