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内置充电线收折装置的预调节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43737.7 | 申请日: | 202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27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康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无疆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75/36 | 分类号: | B65H75/36;B60L53/18;B60L53/31 |
代理公司: | 安徽盟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213 | 代理人: | 樊广秋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充电 内置 线收折 装置 调节 方法 | ||
1.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内置充电线收折装置的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内置充电线收折装置,包括沿纵向可转动的设在充电桩内的右置方杆(1)、左置方杆(2),还包括:
调阻箱体(3),可滑动的套设在左置方杆(2)、右置方杆(1)上,所述调阻箱体(3)设有至少两只;
夹线叉臂(4),设在对应的调阻箱体(3)右侧,至少包括右置环体(41)以及设在右置环体(41)左侧的左置环体(42),所述右置环体(41)、左置环体(42)相对转动;
所述右置环体(41)内壁成型有右置环槽(41a),所述右置环体(41)侧面设有右置叉臂(41b),所述右置叉臂(41b)止端设有右置线夹(41c);
所述左置环体(42)内壁成型有左置环槽(42a),所述左置环体(42)侧面设有左置叉臂(42b),所述左置叉臂(42b)止端设有左置线夹(42c);
所述调阻箱体(3)用以调节右置叉臂(41b)、左置叉臂(42b)相对转动时的阻尼,所述调阻箱体(3)包括:
右置腔室(31),包括沿纵向贯穿所述调阻箱体(3)右前方的用以容设右置方杆(1)转动的右置圆孔(31a)、由右置圆孔(31a)中部扩宽成型的右置宽孔(31b)、连通设在右置宽孔(31b)后方的蜗轮腔室(31c),所述蜗轮腔室(31c)右侧设有贯通调阻箱体(3)的蜗轮右孔(31d);
左置腔室(32),包括沿纵向贯穿所述调阻箱体(3)左前方的用以容设左置方杆(2)转动的左置通孔(32a)、由左置通孔(32a)下半部分扩宽成型的左置宽孔(32b)、连通设在所述左置宽孔(32b)右侧的齿轮腔室(32c),所述齿轮腔室(32c)右侧设有与蜗轮腔室(31c)连通的连通右孔(32d);
右环同步组件(33),设在左置腔室(32)内并经由连通右孔(32d)、蜗轮右孔(31d)后插入右置环体(41),所述右环同步组件(33)锁止右置环体(41)并与其保持同步转动,所述右环同步组件(33)包括:
主动锥轮(33a),横截面呈外圆内方状,所述主动锥轮(33a)套设在左置方杆(2)上并可转动的设在左置宽孔(32b)内;
从动锥轮(33b),绕左右方向设置的转轴为中心可转动的设在所述齿轮腔室(32c)内,所述从动锥轮(33b)与主动锥轮(33a)传动连接,所述从动锥轮(33b)右侧成型有从动齿轮(33c);
轴移齿环(33d),设在齿轮腔室(32c)内,所述轴移齿环(33d)与从动齿轮(33c)传动连接,所述轴移齿环(33d)的内环周向均布有第一凹槽(33e);
轴移连杆(33f),插设在轴移齿环(33d)内环中,所述轴移连杆(33f)向右依次穿过连通右孔(32d)、蜗轮腔室(31c)、蜗轮右孔(31d)后插入右置环体(41)内,所述轴移连杆(33f)左端与第一凹槽(33e)对应处周向均布有第一凸块(33g),所述第一凸块(33g)外部包覆有软质材料制成的缓冲层;
第一压簧(33h),套设在所述轴移连杆(33f)上,所述第一压簧(33h)抵靠在轴移齿环(33d)右侧;
第一圆筒(33i),固定在轴移连杆(33f)右侧,所述第一圆筒(33i)可滑动的插设在所述右置环体(41)内壁,所述第一圆筒(33i)外壁成型有与所述右置环槽(41a)插接配合的第一齿环(33j),所述右置环槽(41a)左侧成型有与所述第一齿环(33j)锁止配合的环齿;
左环同步组件(34),设在右置腔室(31)内并经由蜗轮右孔(31d)插入左置环体(42),所述左环同步组件(34)锁止左置环体(42)并与其保持同步转动;所述左环同步组件(34)包括:
主动蜗杆(34a),横截面呈外圆内方状,所述主动蜗杆(34a)套设在所述右置方杆(1)上并可转动的设在右置宽孔(31b)内;
从动蜗轮(34b),可转动的设在所述蜗轮腔室(31c)内,所述从动蜗轮(34b)与主动蜗杆(34a)传动配合,所述从动蜗轮(34b)内沿其轴向成型有蜗轮轴孔(34c),所述蜗轮轴孔(34c)内壁右半部分还扩宽成型有方形滑槽(34d);
轴移套筒(34e),可滑动的插设在蜗轮轴孔(34c)内并穿过蜗轮右孔(31d)后插入左置环体(42)内壁,所述轴移套筒(34e)外壁周向均布有第二凹槽(34f),所述轴移套筒(34e)右侧成型有第二圆筒(34g),所述第二圆筒(34g)右侧成型有可滑动设置在第二凹槽(34f)内的第二齿环(34h),所述左置环槽(42a)右侧成型有与第二齿环(34h)锁止配合的环齿;
轴移滑环(34i),截面呈外方内圆状,所述轴移滑环(34i)可滑动的设在所述方形滑槽(34d)内并套设在轴移套筒(34e)外壁,所述轴移滑环(34i)内壁周向均布有与第二凹槽(34f)插接配合的第二凸块(34j),所述第二凸块(34j)外部包覆有软质材料制成的缓冲层;
第二压簧(34k),套设在所述轴移套筒(34e)位于方形滑槽(34d)内的部分,所述第二压簧(34k)位于所述轴移滑环(34i)左侧;
调阻扭簧(35),设在右置环体(41)、左置环体(42)内,所述调阻扭簧(35)一端与右环同步组件(33)连接而另一端与左环同步组件(34)连接,所述调阻扭簧(35)驱动所述右置环体(41)、左置环体(42)相对转动,进而驱动所述右置叉臂(41b)、左置叉臂(42b)常态下相对扣合;所述调阻扭簧(35)套设在所述轴移连杆(33f)上,所述调阻扭簧(35)一端与第一圆筒(33i)连接而另一端与第二圆筒(34g)连接;
所述轴移齿环(33d)左端面周向均布有至少三只偏移组件(a),所述轴移滑环(34i)右端面周向均布有至少三只偏移组件(a),每只偏移组件(a)包括偏移盲孔(a-1)、沿径向设在偏移盲孔(a-1)内的偏移芯轴(a-2)、可转动的套设在偏移芯轴(a-2)上的斜劈转臂(a-3),所述斜劈转臂(a-3)端部成型为斜劈端部,所述斜劈转臂(a-3)顺时针抵靠在偏移盲孔(a-1)内时其斜劈端部保持与偏移盲孔(a-1)孔口平齐,所述斜劈转臂(a-3)逆时针抵靠在偏移盲孔(a-1)内时其斜劈端部高于偏移盲孔(a-1);
所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内置充电线收折装置的预调节方法,包括:
步骤1,快速调节模式:
转动所述左置方杆(2),带动所述主动锥轮(33a)转动;
所述主动锥轮(33a)驱动从动锥轮(33b)、从动齿轮(33c)、轴移齿环(33d)转动;
所述轴移齿环(33d)、第一凹槽(33e)转动较小的角度:由于所述轴移连杆(33f)、第一凸块(33g)、第一圆筒(33i)、第一齿环(33j)相对于右置环槽(41a)保持锁止姿态,所述第一凸块(33g)外部包覆的缓冲层被挤压收缩即可容许所述轴移齿环(33d)、第一凹槽(33e)转动较小的角度;
所述轴移齿环(33d)转动带动其左端面的偏移组件(a)执行偏移动作:由于所述斜劈转臂(a-3)左端抵接在齿轮腔室(32c)左壁而被锁止,使得所述偏移组件(a)的斜劈转臂(a-3)绕所述偏移芯轴(a-2)逆时针转动并最终凸出于偏移盲孔(a-1);
所述斜劈转臂(a-3)带动所述轴移齿环(33d)、第一凹槽(33e)、轴移连杆(33f)、第一凸块(33g)、第一圆筒(33i)、第一齿环(33j)克服第一压簧(33h)的弹力向右移动距离L,所述第一齿环(33j)与右置环槽(41a)脱离接触而解锁;
继续转动所述左置方杆(2),带动所述主动锥轮(33a)转动,进而驱动从动锥轮(33b)、从动齿轮(33c)、轴移齿环(33d)、第一凹槽(33e)转动,进而驱动第一凸块(33g)、轴移连杆(33f)、第一圆筒(33i)、第一齿环(33j)转动,改变所述调阻扭簧(35)常态下的扭转程度和弹力,进而改变所述电线收折装置的夹线叉臂(4)伸直时的阻尼;
反向转动所述左置方杆(2)较小角度,所述轴移齿环(33d)上的偏移组件(a)复位,所述第一压簧(33h)驱动轴移齿环(33d)、第一凹槽(33e)、轴移连杆(33f)、第一凸块(33g)、第一圆筒(33i)、第一齿环(33j)左移复位,所述第一齿环(33j)与右置环槽(41a)复位常态即接触锁止;
步骤2,精确调节模式:
转动所述右置方杆(1),带动主动蜗杆(34a)转动;
所述主动蜗杆(34a)带动从动蜗轮(34b)、方形滑槽(34d)转动,所述轴移滑环(34i)、第二凸块(34j)转动较小角度:由于所述轴移套筒(34e)、第二凹槽(34f)、第二圆筒(34g)、第二齿环(34h)与左置环槽(42a)锁止配合,所述第二凸块(34j)外部包覆的缓冲层被挤压收缩即可容许所述轴移滑环(34i)、第二凸块(34j)转动较小角度;
所述轴移滑环(34i)转动驱动其右侧的偏移组件(a)执行偏移动作:由于所述斜劈转臂(a-3)右端抵接在蜗轮腔室(31c)右壁而被锁止,使得所述偏移组件(a)的斜劈转臂(a-3)绕所述偏移芯轴(a-2)逆时针转动并最终凸出于偏移盲孔(a-1);
所述斜劈转臂(a-3)带动所述轴移滑环(34i)、第二凸块(34j)、第二凹槽(34f)、轴移套筒(34e)、第二圆筒(34g)、第二齿环(34h)克服第二压簧(34k)的弹力向左移动距离L,所述第二齿环(34h)与左置环槽(42a)脱离接触而解锁;
继续转动所述右置方杆(1)带动主动蜗杆(34a),进而带动从动蜗轮(34b)、方形滑槽(34d)、轴移滑环(34i)、第二凸块(34j)转动,进而带动轴移套筒(34e)、第二凹槽(34f)、第二圆筒(34g)转动,进而改变所述调阻扭簧(35)常态下的扭转程度和弹力,进而改变所述夹线叉臂(4)伸直时的阻尼;
反向转动所述右置方杆(1)较小角度,所述轴移齿环(33d)上的偏移组件(a)复位,所述第二压簧(34k)驱动轴移滑环(34i)、第二凸块(34j)、第二凹槽(34f)、轴移套筒(34e)、第二圆筒(34g)、第二齿环(34h)复位,所述第二齿环(34h)与左置环槽(42a)复位常态即接触锁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无疆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无疆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373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底板后浇带免拆模板及其加固方法
- 下一篇:一种学生智能桌面及坐姿评价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