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举升装置及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48370.8 | 申请日: | 2020-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3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邬栋;秦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闼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7/06 | 分类号: | B66F7/06;B66F7/28;B25J5/00;B25J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84 | 代理人: | 张婧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机器人 | ||
本发明涉及机械领域,公开了一种举升装置及机器人。其中,举升装置,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连接的承托件;所述底座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第一导轨和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移动件,所述移动件和所述承托件经由连接件连接;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导轨移动时、经由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承托件沿举升方向移动,所述举升方向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举升装置及机器人具有可以有效的降低需要占用的空间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举升装置及机器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化石能源等传统能源的日渐枯竭,电能等新能源再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能的利用通常需要使用到电池进行电能的存储,然而,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所能存储的电池十分有限,所以在工作一定时间(设备续航能力)后须停止作业,进行充电或更换电池动作。而采用充电方式,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充满,极大地影响作业效率,较好的办法是直接更换电池。现有技术中的机械设备,如机器人等,其电池都设置在结构内部,在更换电池时需要将电池承托出来才能便于进行更换。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举升装置如果希望达到较大的升程,需要设置相应升程的导轨,从而使得举升装置沿导轨移动。但是,如此设置的承托机构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无法在狭小空间进行布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举升装置及机器人,可以有效的降低需要占用的空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举升装置,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连接的承托件;所述底座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第一导轨和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移动件;所述移动件和所述承托件经由连接件连接,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导轨移动时、经由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承托件沿举升方向移动,所述举升方向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驱动轮和如前述的举升装置,所述驱动轮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底部,用于驱动所述机器人移动。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移动件在沿第一导轨移动时,经由连接件带动承托件沿举升方向移动,由于举升方向与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45°,因此第一导轨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无需向外部延伸,从而无需占用额外的空间,可以有效的降低需要占用的空间。
另外,所述连接件包括可旋转连接的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所述第一摆杆的一端可旋转连接在所述移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承托件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可旋转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摆杆连接。由于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可旋转的连接,第一摆杆的一端随移动件移动时,可以带动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的连接部分朝向举升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承托件沿举升方向移动,提供了连接件的一种具体的结构。
另外,所述第一摆杆包括本体部和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二摆杆可旋转的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另外,所述第一摆杆包括可旋转连接在所述移动件上的第一杆体、可旋转连接在所述承托件上的第二杆体以及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的连接轴;所述第二摆杆可旋转的套设在所述连接轴上。
另外,所述第一杆体、所述第二摆杆和所述第二杆体依次套设在所述连接轴上。将第二摆杆设置在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可以使得连接轴的受力更加均匀,避免连接轴由于受力不均导致损坏,提升举升装置的使用寿命。
另外,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且小于150°。设置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且小于150°,可以提升力的转换效率,提升举升装置的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闼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达闼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83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