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安全管控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52011.X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7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彭慧伶;王伟静;郭俊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B60R16/023;G01D21/02;G06K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0 | 代理人: | 边鹏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汽车 安全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安全管控方法及系统,其中,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安全管控方法包括:采集车辆的运作信息;检测所采集到的运作信息是否包含触发安全报警的触发信息;当检测到包含所述触发信息时,确定目标告警对象;向所述目标告警对象推送告警提示信息。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在检测到有安全隐患时,及时进行告警提示,实现有效的安全管控,提高行车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管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安全管控方法、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安全管控系统和一种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车联网(IOV,Internet of Vehicle)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其是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传感设备等交互,实现车辆与公众网络通信的动态移动通信系统,它可以通过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收集车辆、道路和环境的信息,并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多源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计算、共享和安全发布,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车辆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监管,以及提供专业的多媒体与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汽车的行车安全问题一直是企业以及用户比较关注的问题,基于车联网来实现安全管控这方面的技术还是不够完善,亟待进一步加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安全管控方案,能够在检测到有安全隐患时,及时进行告警提示,实现有效的安全管控,提高行车安全性。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安全管控方法,包括:采集车辆的运作信息;检测所采集到的运作信息是否包含触发安全报警的触发信息;当检测到包含所述触发信息时,确定目标告警对象;向所述目标告警对象推送告警提示信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运作信息包括车辆内部的人员图像信息、车辆运行速度、车辆内部的空气质量信息。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检测所采集到的运作信息是否包含触发安全报警的触发信息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采集到的人员图像信息和车辆的运行速度,确定车内驾驶员是否处于危险驾驶状态,若确定处于危险驾驶状态,则确定包含所述触发信息;或根据采集到的空气质量信息,确定所述车辆内部有毒气体的浓度是否达到预定值,若确定所述车辆内部有毒气体的浓度达到预定值,则确定包含所述触发信息。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当检测到包含所述触发信息时,确定目标告警对象的步骤,具体包括:检测距离所述车辆预定范围内是否有其他车辆出现;当确定有其他车辆出现时,将所述其他车辆作为所述目标告警对象;当确定没有其他车辆出现时,查找与所述车辆相关联的移动终端,并将其作为所述目标告警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安全管控系统,包括: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车辆的运作信息;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采集到的运作信息是否包含触发安全报警的触发信息;处理单元,用于当检测到包含所述触发信息时,确定目标告警对象;告警单元,用于向所述目标告警对象推送告警提示信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运作信息包括车辆内部的人员图像信息、车辆运行速度、车辆内部的空气质量信息。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检测单元具体用于:根据采集到的人员图像信息和车辆的运行速度,确定车内驾驶员是否处于危险驾驶状态,若确定处于危险驾驶状态,则确定包含所述触发信息;或根据采集到的空气质量信息,确定所述车辆内部有毒气体的浓度是否达到预定值,若确定所述车辆内部有毒气体的浓度达到预定值,则确定包含所述触发信息。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检测距离所述车辆预定范围内是否有其他车辆出现;当确定有其他车辆出现时,将所述其他车辆作为所述目标告警对象;当确定没有其他车辆出现时,查找与所述车辆相关联的移动终端,并将其作为所述目标告警对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理工学院,未经洛阳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20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