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连轧产线中利用精轧机前立辊进行带钢宽度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2374.3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45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施建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7/22 | 分类号: | B21B3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连轧产线中 利用 轧机 前立辊 进行 带钢 宽度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连轧产线中利用精轧机前立辊进行带钢宽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当带钢进入精轧前立辊后,立辊进入轧制力反馈控制方式,并以咬钢信号为起始点,以轧机或辊道速度开始带钢位置跟踪,用以计算立辊中带钢轧制到的位置;2)过程计算机记录下当前带钢钢种信息,以带钢参数信息划分不同层别系数Cn进行记录;3)过程计算机按热连轧的实际工艺,及根据带钢的宽度信息,沿带钢长度方向上,将带钢分为L1至Ln这n个区域,实时比较记录下n个区域中带钢实际宽度与设定宽度,结合系数Cn,以此修订设定轧制力。本发明实现在不同钢种前提下,通过实际带钢宽度及轧制力来控制精轧前立辊的动作,以达到有效控制带钢宽度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工业领域的热连轧产线工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热连轧产线中利用精轧机前立辊进行带钢宽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第一代热轧轧机中,立辊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带钢宽度方向的轧制,但随着大侧压机的推广使用,其带钢宽度方向的优势逐渐体现。目前,热轧立辊在带钢宽度方向的侧压作用基本已经被大侧压机所替代,立辊主要作用是用于改善带钢边部形状、提高成材率。对于立辊的控制技术基本仅限于SSC、AWC和FFC控制,而硬件配置上,目前采用的技术是在立辊单侧的上下分别安装测量立辊轧制力的测压头以及安装在轧机后的测宽仪。
SSC(即带钢头尾短行程控制)控制方式为:由L2(过程计算机)根据不同的钢种和具体带钢信息设定不同的立辊开度(位置),并由此决定板坯的每处宽度,L1(基础自动化)负责跟踪具体板坯的实际位置,并根据L2的设定将立辊动作到指定位置。
AWC(即轧制力反馈控制)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由于机架弹跳而带来的带钢宽度偏差。在热轧机中机架的弹性变形不容忽视,AWC的任务就是根据机架的刚度系数Cg、板坯实际宽度等,为立辊压下系数计算出压下设定值,以消除上述影响,维持恒定的立辊负载辊缝值,获得恒宽的板坯。根据轧制时所测量的轧制力的变化(材料上各点硬度不同而导致)情况,由液压装置快速改变辊缝,使板坯宽度保持为常数,而轧制力测量由测压头完成。
FFC(即带钢前馈控制)的主要作用消除带钢水印经过水平辊轧制带来的宽度偏差,其原理为在逆向道次轧制时,L1将正在轧制的点到尾部的距离和轧制力存储于L1控制器的记录表中,在向前的道次中,当轧制到该点时,根据前个反道次的预存的轧制力,预先设定好辊缝。
从上述三种钢铁厂普遍使用的立辊控制技术来看,目前立辊的控制仅限于带钢边部质量与成材率的考虑,对于实际产品在宽度上的偏差,三种控制方式都没有能够很好的控制手段。一旦投入这三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都会按照既定的控制方式进行。这个过程中,假如产品在宽度上出现偏差,也没有办法进行修正。
热轧带钢全长宽度变动的原因主要有:
1)带钢头尾的宽度变动,在热轧轧制过程中,带钢要经过立辊和水平辊的交替轧制,通过立辊的大侧压来实现对带钢宽度的控制,由于立辊和水平辊是靠近布置的,在立辊大侧压轧制时,由于带钢头尾部没有“刚端”作用,立辊轧制后部分金属向中间流动,并且时不均匀延伸,变形过程为一种类似于镦粗的变形过程,且变形集中于靠边部区域,因此侧压后头尾带钢横断面呈明显“狗骨形”,当再带钢经过水平辊平轧后,带钢原来的失宽被进一步扩大;
2)由于温度不均,特别是水印的存在,造成轧出宽度不均;
3)由于精轧机组活套起套及摆动所造成的带钢张力过大,以及由于卷取机咬钢而对带钢造成的张力冲击(拉钢),都将使成品宽度出现变化;
4)带钢进精轧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将改变F1~F3的宽展量,因此有可能使成品宽度超过规定指标。
现有的三种宽度控制方法主要是使用在带钢厚度较厚的粗轧,在板坯厚度较厚时,在立辊轧制力承受范围内,不会存在板坯由于轧制力过大而导致的卷边现象。但是针对精轧前立辊而言,实际使用中,由于带钢到达精轧时已经较薄,如果采用这三种控制方法,很容易出现由于轧制力过大而产生的带钢卷边现象,影响带钢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23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