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伺服系统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58083.5 | 申请日: | 202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90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何世烈;黄云;路国光;周振威;俞鹏飞;贾寒光;时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黄晶晶 |
地址: | 5113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伺服系统 监测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伺服系统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涉及伺服系统计算领域,该方法应用于伺服系统中,伺服系统包括多个结构组件,每个结构组件上预留有多个监测信号端口,包括:获取通过监测信号端口得到的各结构组件的多个参考信号,并提取各参考信号的特征参数;对于每个特征参数,获取特征参数对应的判断阈值;根据各特征参数及其对应的判断阈值确定各特征参数对应的结构组件是否故障。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当各个结构组件上的各个参考信号的特征参数正常,那么说明,伺服系统没有故障,当各个结构组件上的各个参考信号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参考信号不正常,那么说明伺服系统故障,且该不正常的参考信号为造成伺服系统故障的原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伺服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伺服系统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伺服系统主要由控制器、驱动器和电机组成。由于伺服系统为运动部件,其发生故障时对其他设备组件的影响不可预知,因此,伺服系统发生故障时往往会带来较大的损失。有鉴于此,对伺服系统的故障检测一直以来都是工程中特别关注的重点问题。
现有技术中,对伺服系统进行故障检测的过程是:在控制器以及驱动器的设计电路中预留信号比较电路,通过比较电路确定控制器和/或驱动器是否存在故障,当存在故障时,会触状态标志位发生变化,例如状态标志位从0变为1,控制器通过状态标志位的变化向操作人员反馈伺服系统故障。
然而,上述方法中,只能得到伺服系统发生故障这一事实结果,而不能检测出故障发生的原因。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确定出伺服系统的故障发生原因的伺服系统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一种伺服系统监测方法,应用于伺服系统中,伺服系统包括多个结构组件,每个结构组件上预留有多个监测信号端口,该方法包括:
获取通过监测信号端口得到的各结构组件的多个参考信号,并提取各参考信号的特征参数;
对于每个特征参数,获取特征参数对应的判断阈值;
根据各特征参数及其对应的判断阈值确定各特征参数对应的结构组件是否故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特征参数及其对应的判断阈值确定各特征参数对应的结构组件是否故障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当多个结构组件中存在发生故障的结构组件时,获取发生故障的结构组件的所有参考信号及其特征参数;
根据发生故障的结构组件的所有参考信号及其特征参数生成告警消息,告警消息用于指示发生故障的结构组件需要检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特征参数及其对应的判断阈值确定各特征参数对应的结构组件是否正常之后,该方法包括:
获取伺服系统的历史监测结果,历史监测结果包括每次监测得到的各结构组件的各参考信号及其特征参数;
根据各历史监测结果拟合得到各参考信号对应的老化曲线;
根据各参考信号的老化曲线预测各参考信号对应的结构组件的可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每个特征参数,获取特征参数对应的判断阈值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不同环境应力条件下各参考信号对应的参数老化曲线;
对各参数老化曲线中的前兆波形和后续波形进行特征提取,得到前兆特征参数和后续特征参数;
根据前兆特征参数和后续特征参数确定各特征参数对应的判断阈值,得到阈值集合,阈值集合中包括不同环境应力下,各参考信号对应的判断阈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每个特征参数,获取特征参数对应的判断阈值,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未经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80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