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脑电波触发的非接触式报警装置及其报警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75274.2 | 申请日: | 202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1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艾娜;张海潇;袁嘉楠;翟洁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1/02 | 分类号: | G08B21/02;G08B21/04;G08B25/10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程晓霞;王品华 |
地址: | 71006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脑电波 触发 接触 报警装置 及其 报警 检测 方法 | ||
1.一种脑电波触发的非接触式报警装置,根据报警信号传递流程依次设有报警信号接收和检测单元、报警信号处理单元和报警信号发送单元;简称为接收和检测单元、处理单元及报警单元;其特征在于,脑电波触发的非接触式报警装置实体设备分为报警头带、报警信号处理单元和报警信号发送单元;所述报警信号接收与检测单元包含有TGAM脑电波处理模块、微型主控板、振动模块、蓝牙模块和生物电采集电极,其中生物电采集电极包括有耳夹式电位传感器和前额电位传感器,全部安装固定于报警头带中;报警头带设计为有夹层的双层头带,报警信号接收与检测单元所有构件均安装于头带夹层中,并在头带左侧引出耳夹式电位传感器;前额电位传感器采集生物电信号,TGAM脑电波处理模块将生物电信号转换为脑电波数据,脑电波数据包括有生波值和脑电power值,眨眼值可通过生波值计算所得;TGAM脑电波处理模块通过蓝牙模块将用户的脑电波数据传输给报警信号处理单元,经报警信号处理单元处理后再反馈给蓝牙模块向微型主控板发送震动指令信息控制振动模块震动;所述报警信号处理单元包含有主控板、GPS定位模块、GPS信号接收天线和至少两个蓝牙模块,两个蓝牙模块分别称为第一蓝牙模块和第二蓝牙模块,以主控板为核心构成脑电波运算处理电路,全部安装于方盒中;报警信号接收和检测单元中的蓝牙模块与报警信号处理单元中的第一蓝牙模块设为配对状态;报警信号处理单元中的第二蓝牙模块设为未配对状态,且可与任意智能手机配对;报警信号处理单元通过第一蓝牙模块接收来自报警信号接收与检测单元的脑电波信号,并通过同一蓝牙模块返回震动指令信息给报警信号接收与检测单元,同时第二蓝牙模块传输主控板运算产生的报警指令信息给报警信号发送单元进行报警,所述报警信号发送单元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上固有的蓝牙与报警信号处理单元中的第二蓝牙模块进行配对、连接,接收来自所述报警信号处理单元的报警指令信息;用户的智能手机上安装有特定的应用程序,用户的指定的特定智能手机上也需安装有特定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中包含用户的当前位置信息、当前时间、求救短信;用户需提前指定接收报警信息的特定智能手机号,进行报警;足以让人们引起警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电波触发的非接触式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报警信号接收和检测单元的核心器件为TGAM脑电波处理模块,通过前额电位传感器采集的生物电信号首先传送给TGAM脑电波处理模块,生物电信号在TGAM脑电波处理模块中转换为脑电波数据,脑电波数据传送到蓝牙模块中,脑电波数据被蓝牙模块发送到报警信号处理单元的第一蓝牙模块,第一蓝牙模块将脑电波数据传送到报警信号处理单元的主控板中,主控板将所接收到的脑电波数据运行基于欧式距离的惊吓检测算法和双下采样眨眼检测算法,产生指令信号并通过第一蓝牙模块反馈到报警信号接收和检测单元的蓝牙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电波触发的非接触式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报警信号处理单元是接收、处理脑电波信号并向报警信号发送单元发送报警指令信号的便携式处理单元;
第一蓝牙模块的发送端与主控板的第三串口的接收端对应连接,第一蓝牙模块的接收端与第三串口的发送端对应连接;第二蓝牙模块的发送端与主控板的第二串口的接收端对应连接,第二蓝牙模块的接收端与第二串口的发送端对应连接;GPS模块的发送端与主控板的第一串口的接收端对应连接,GPS模块的接收端与第一串口的发送端对应连接,共同形成以主控板为核心的脑电波运算处理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电波触发的非接触式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报警信号发送单元就是用户的智能手机,智能手机自带App及蜂鸣器,根据用户使用需求,设置三种工作方式;
(1)工作方式一警示工作方式
使用智能手机蜂鸣器进行声音警告,起到震慑作用;
(2)工作方式二短信报警方式
使用短信方式向外界报警,隐蔽报警;
(3)工作方式三双报警方式
同时采用智能手机蜂鸣器声音报警和短信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527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血管内介入机器人、导管及血管内介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