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液串联变阻尼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86991.5 | 申请日: | 2020-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05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焦彪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森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9/06;F16F9/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于晶晶 |
地址: | 325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 阻尼 减震器 | ||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气液串联变阻尼减震器,其主要由液力变阻尼减震模块和气体减震模块串联构成。液力变阻尼减震模块由壳体1、滑杆6、顶盖8、主弹簧10、扁弹11簧、密封油环12、扁螺母13、芯弹簧14、滑销15、密封环20等构成;气体减震模块由壳体1、锁环2、连接器3、气嘴4、滑杆6、伸缩杆7等构成。本发明的气液串联变阻尼减震器的优点在于:根据外部冲击力的大小将减震器进行模块化设计,外部冲击力较小时,液压减震模块处于刚性状态,仅气体减震模块起作用,外部冲击力较大时,气液减震模块同时起作用,利用不同路况下减震原理的自动相互转换的方式增强了减震的抗冲击能力和节能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领域,具体是一种气液串联变阻尼减震器。
背景技术
减震器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件,是连接车轮与车身之间一切零部件的机械系统.它能缓和与衰减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因道路不平产生的振动和冲击,降低车身各部分的动应力,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有利于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和操作稳定性.自行车和摩托车减震器对车身和驾驶员的保护尤为重要。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减震器会吸收由路面起伏引起的振动冲击。现有的减震器在吸收振动的同时会损失车辆大量的动能。为了适应不同的路况车辆需要装配刚度不同的减震器,这限制了车辆对地形的适应能力。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液串联二级变阻尼减震器,其利用气液的物理性质和相应机械结构,通过在不同路况下转换减震运动模式的方法增强了车辆对路况的适应能力。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气液串联变阻尼减震器,其主要由液力变阻尼减震模块和气体减震模块串联构成;
所述液力变阻尼减震模块由减震油腔和变阻尼开关两部分组成,
所述减震油腔由壳体1、滑杆6、顶盖8、主弹簧10、扁弹簧11、密封油环12等构成,顶盖8螺纹连接在壳体1顶端,壳体1中间部位具有一个缩径段,滑杆6位于壳体1内部,与壳体1缩径段配合可相对滑动,壳体1的缩径段上端具有一个内筒,内筒靠近壳体1缩径段的连接部位圆周阵列开设有多个条形回油孔22,所述主弹簧10位于内筒中,两端分别抵靠在顶盖8和滑杆6在内筒内部形成的活塞面上,内筒上端与壳体1外壳之间的缝隙处设置有密封油环12,密封油环12与顶盖8之间设置有扁弹簧11,所述内筒内部构成主油腔21,所述内筒与壳体1外壳之间的环形空隙构成回油腔9;
所述变阻尼开关由滑杆6、扁螺母13、芯弹簧14、滑销15、密封环20等构成,所述密封环20设置于滑杆6与壳体1缩径段内径配合处,防止液压油通过壳体1缩径段内径与滑杆6外径之间的缝隙泄露,所述滑杆6内部中空,其内部分为大空腔和小空腔两部分,滑杆6上半部分设置有直径变粗的卡台,用于与壳体1缩径段配合,限制滑杆6向下滑动,所述卡台上方设置有油孔二19,所述油孔二19上方设有壁厚增加段,使滑杆6在壳体1的内筒内形成活塞面,滑杆6与内筒之间也设置有密封环,所述滑杆6在活塞面上方开设有油孔一16,油孔一16将滑杆6的内部空腔与主油腔21连通,滑杆6顶端由扁螺母13密封,所述滑销15主体呈圆柱条状,上半部分间隔设置有两个扩径段,两个扩径段之间构成销腔17,下方的扩径段上纵向开设有销孔18,两个扩径段外径相同,均可在滑杆6上部的大空腔内滑动,滑销15扩径段下方的圆柱条可在滑杆6下部的小空腔内滑动,所述芯弹簧14设置在滑销15上方的扩径段上端面与扁螺母13之间。
所述气体减震模块由壳体1、锁环2、连接器3、气嘴4、滑杆6、伸缩杆7构成,连接器3用于与差量轮轴连接,其通过螺纹与伸缩杆7连接在一起,气嘴4安装在连接器3的侧面用于给气体减震模块充气,滑杆6的下端伸入伸缩杆7的内部空腔中,由滑杆6的下部小空腔、伸缩杆7的内部空腔、滑销15和连接器3构成气体减震模块的气腔5,伸缩杆7、滑杆6和壳体1之间均通过圆柱副相互配合,相互之间可以在轴向方向上相对滑动,锁环2通过螺纹副与壳体1配合将伸缩杆7运动的锁定在壳体1的圆柱腔内;通过气嘴4在气腔5内充入高压气体后利用气体的可压缩的物理性质,在收到冲击力时起到起到吸收冲击的减震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森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森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69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