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振动能量回收的汽车动力电池强化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88884.6 | 申请日: | 2020-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45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王道勇;赖奕骏;张文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67;H01M10/6568;H01M50/204;H01M50/242;H01M50/244;H01M50/249;B60L58/2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谢泳祥 |
地址: | 52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振动 能量 回收 汽车 动力电池 强化 散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振动能量回收的汽车动力电池强化散热装置,包括电池箱、散热冷却管路,在电池箱内安装有动力电池组;散热冷却管路包括设置于电池箱下方的挤压箱、设置于电池箱内的脉动换热管,脉动换热管的出口端通过出流管道与挤压箱连通,脉动换热管的入口端通过进流管道与挤压箱连通,在散热冷却管路内填充有冷却液,挤压箱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出流管道上安装有单向阀、散热器,在电池箱的底面与挤压箱的顶面之间均布有多个减震弹簧。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电池箱通过多个减震弹簧对挤压箱施加压力挤压,加快散热冷却管路内冷却液的流动,实现了振动能量的回收,提高汽车动力电池的散热速率与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振动能量回收的汽车动力电池强化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在电动汽车领域中,仍不断出现一系列动力电池的安全隐患问题。问题根源在于汽车在行驶中,动力电池的工作温度过高,且不具有完善的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导致电池自燃,从而引发汽车自燃爆炸甚至引燃周边车辆的严重事故。目前车企对动力电池常用的冷却处理主要有风冷与水冷,但对电池的散热效率不高,亦有采用热管或相变材料的冷却方式,由于结构复杂、成本高,所以较少利用。同时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振动的频率较高,现有技术一把通过减振装置来消减汽车行驶所产生的振动,没有很好进行回收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振动能量回收的汽车动力电池强化散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振动能量回收的汽车动力电池强化散热装置,包括:电池箱、散热冷却管路,在所述电池箱内安装有动力电池组;散热冷却管路包括设置于电池箱下方的挤压箱、设置于电池箱内的脉动换热管,所述脉动换热管的出口端通过出流管道与挤压箱连通,所述脉动换热管的入口端通过进流管道与挤压箱连通,在所述散热冷却管路内填充有冷却液,所述挤压箱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所述出流管道上安装有单向阀、散热器,在所述电池箱的底面与挤压箱的顶面之间均布有多个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上端与电池箱的底面连接,所述减震弹簧的下端与挤压箱顶面抵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脉动换热管呈蛇形布置于电池箱的底部内,所述动力电池组设置于脉动换热管的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动力电池组与脉动换热管之间设置有铜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挤压箱的顶面固定有缓冲垫,所述挤压箱通过缓冲垫与多个减震弹簧抵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震弹簧套有橡胶导向柱,所述橡胶导向柱的上端与电池箱的底面连接,所述橡胶导向柱的下端与挤压箱的顶面抵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池箱包括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底箱壳、设置有开口朝下的箱盖,所述箱盖匹配盖于底箱壳顶部,所述动力电池组安装于底箱壳与箱盖之间,在所述箱盖底部的四个角与箱盖顶部的四个角之间均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电池组的上部设置于箱盖内,所述动力电池组的下部设置于底箱壳内,所述脉动换热管设置于底箱壳的底部内,在所述箱盖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均设置有多片散热翅片,多片散热翅片呈上下间隔排列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体,多个电池体呈左右间隔排列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电池体之间以及端部电池体的外侧均设置有蛇形网状的脉动热管,所述脉动热管首尾连通形成闭环式管路,在所述箱盖的下部开设有多个呈前后贯通的空冷流道,多个空冷流道与多个脉动热管一一对应,所述脉动热管的上部往上伸进空冷流道内,所述脉动热管的下部设置于底箱壳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空冷流道的两侧壁均布多个经表面微制造处理的凹槽,在所述脉动热管的顶部套装有管箍,所述脉动热管通过管箍与空冷流道的顶部焊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未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88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叉车卷扬举升门架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效COD去除剂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