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化床间壁换热再生耦合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1274.5 | 申请日: | 2020-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7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姚秀颖;李建涛;卢春喜;刘梦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B01J8/24 | 分类号: | B01J8/24;C10G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侯玲玲;张印铎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化床 间壁 再生 耦合 装置 | ||
1.一种流化床间壁换热再生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流化筒体;其具有空腔;
耦合件,其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耦合件将所述空腔分隔成相互独立的换热腔室和再生腔室;所述换热腔室上设置有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所述再生腔室上设置有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
换热管,其贯穿所述耦合件,且所述换热管上设置有伸入所述换热腔室内的第一换热部和伸入所述再生腔室内的第二换热部,所述换热管内设置有相变介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用于供所述相变介质分别与所述换热腔室和所述再生腔室内的催化剂进行换热;且所述相变介质换热后能发生相变以能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间壁换热再生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件为具有内腔的第二流化筒体;所述第二流化筒体的下端穿设于所述第一流化筒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化床间壁换热再生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化筒体与所述第二流化筒体之间围成的环形空间形成所述换热腔室;所述第二流化筒体所围成的所述内腔形成所述再生腔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间壁换热再生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件为设置于所述空腔内的分隔板;所述换热腔室和所述再生腔室分别位于所述分隔板的相对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化床间壁换热再生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与所述耦合件呈角度地设置,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且所述第二换热部所在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换热部所在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化床间壁换热再生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耦合件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5度至90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化床间壁换热再生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伸出所述耦合件的长度为所述耦合件与所述第一流化筒体内壁之间的距离的1╱5至2╱3;所述换热管伸出所述耦合件的长度为所述第二流化筒体的半径的1╱5至2╱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间壁换热再生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室内流化介质的表观流速小于所述再生腔室内流化介质的表观流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化床间壁换热再生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室内流化介质的表观流速为0.0035米/秒至0.5米/秒;所述再生腔室内流化介质的表观流速为0.6米/秒至1.2米/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间壁换热再生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腔室包括缩径段和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缩径段的扩径段以及位于所述缩径段和所述扩径段之间的变径段;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缩径段的耦合件上;所述第二输出口位于所述缩径段,所述缩径段内设置有第一气体分布机构;所述扩径段内设置有第一气固分离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127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溯源管理的教学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性能混凝土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