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方位微碰撞感应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4397.4 | 申请日: | 202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4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赵峰;洪诗福;杨帆;林德昭;巩笛;李锐泓;王宠;刘中正;赵俊;贾圣;钱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5/241 | 分类号: | G01D5/241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张迪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方位 碰撞 感应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型的全方位微碰撞感应装置,其包括电容感应薄片、微电容传感器、装置主体导管、下防尘外壳和上防尘外壳,其中装置主体导管分为上头、下头两部分;上下两部分通过塑料螺栓分别与电容感应薄片连接,配合组成一种上下头部分将电容感应薄片夹持在中间的结构。该装置旨在实现微碰撞感应器在发生来自全方位的碰撞时可自动感应的功能,该装置将装置主体导管分为上下两部分,且中间夹持电容感应薄片,上下两部分均与中间电容感应薄片进行绝缘处理,同时给上下两部分一个电信号,当微碰撞装置发生碰撞时,中间电容感应薄片相应的发生形变,其感应到的电容同时发生变化,微电容传感器通过检测该变化实现启停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碰撞感应领域的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全方位微碰撞感应器,使其在发生碰撞时能够产生形变从而产生电容的变化,并通过检测该变化来判断是否执行机构开关动作的新型全方位微碰撞感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碰撞感应装置可以分为接触和非接触两种形式。红外传感器、磁场感应器等为非接触式防碰撞形式。非接触形式的防碰撞装置主要有精度高、响应快等特点,但其造价高并且很难做到全方位检测。采用位置传感器、力传感器以及传统防碰撞装置使用的微型行程开关等,只有当出现接触力才会产生电信号来检测碰撞的形式为接触式防碰撞形式,需要产生足够的接触量触发此开关或者传感器才会被电路检测到。并且要做到近距离或者微接触式的防碰撞感应装置结构复杂,不能很好地实现智能化控制,这种形式的防碰撞造价高昂并且同样也难以做到全方位检测。本发明主要提出了一种高精度微碰撞快速响应的一种接触式防碰撞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微碰撞感应方面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全方位微碰撞感应装置,使其能够在机构工作过程与异物产生全方位的微小碰撞时可以自动停止工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方位微碰撞感应装置,包括:电容感应薄片、微电容传感器、装置主体导管、下防尘外壳和上防尘外壳;
其中所述装置主体导管分为上头、下头两部分;上头、下头通过塑料螺栓分别与电容感应薄片连接,配合组成一种上下头部分将电容感应薄片夹持在中间的结构;
所述上头与下头通过导线连接,电容感应薄片与上头、下头分别形成一种电容结构;当通过导线给上头、下头一个电信号时,电容感应薄片与上头形成的电容、电容感应薄片与下头形成的电容分别处于充电状态,电容感应薄片上的电压大小和电容感应薄片与上头、下头的距离成一种比例关系;
当该装置与其他物体产生碰撞时,电容感应薄片产生一定的形变量,通过微电容传感器检测电容感应薄片与上头形成电容、电容感应薄片与下头形成的电容容值的变化量,当变化量超出阈值时即对机构进行急停操作。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全方位微碰撞感应装置,通过特定的结构形式,使其形成一种电容可变的结构,使得装置产生全方位碰撞时能够发生电容的变化,通过检测该变化的大小来判断是否中断工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电容式微碰撞感应装置总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电容式微碰撞感应装置导管系统结构图。
附图标识说明:
1、下头 2、上头
3、塑料螺栓 4、电容感应薄片
5、塑料垫片 6、聚焦头
7、防尘外壳1 8、防尘外壳2
A、芯片插槽 B、防尘外壳安装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43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