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蚕豆锈病综合抗性鉴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6381.7 | 申请日: | 2020-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0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天;王丽萍;吕梅媛;何玉华;杨峰;胡朝芹;唐永生;牛文武;杨新;王玉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40 | 分类号: | A01G22/40;G06Q10/06;G06Q50/02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徐玲菊;于洪 |
地址: | 650201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蚕豆 锈病 综合 抗性 鉴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及一种蚕豆锈病综合抗性鉴定方法,属于农业育种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菌源收集及混合孢子悬浮液的制备、蚕豆材料的准备及播种、温室内蚕豆锈病苗期接种及温湿度设置、温室蚕豆锈病成株期抗性鉴定四大步骤。本发明在温室的可控环境中进行,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单次可鉴定的材料数量相对较多;采用多菌源接种则利于筛选具有综合抗性基因的材料,同使用单一菌株筛选到的小种专化抗性相比,本方法获得的抗性材料具有稳定性、适应性及实用性更好的优点;苗期接种、成株期调查的方法同蚕豆锈病在田间的发病特点较为相似,较好的模拟田间发病过程。本发明为蚕豆材料的锈病抗性鉴定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高效、稳定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蚕豆锈病综合抗性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蚕豆锈病是由担子菌蚕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ciae-fabae(pers.)Schroet]引起的一种重要的蚕豆病害,主要发生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在我国的春、秋蚕豆产区及夏播反季蚕豆产区经常发生,对秋蚕豆尤其是西南种植区的蚕豆生产危害严重。在一般年份蚕豆锈病可引起减产30%-40%,大流行年减产70%-80%,甚至毁产。
目前,防治锈病的方法主要有栽培技术防治、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栽培中如控制播种密度,降低田间湿度和不同作物间的混作都能显著减少锈病对蚕豆的侵染。成本低且环保的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至今还没有取得较好的进展。
鉴于蚕豆锈病的危害性,世界各主要蚕豆生产国均把选育抗病品种和筛选抗锈基因作为防治蚕豆锈病的有效途径。建立稳定、高效的蚕豆锈病抗性鉴定体系是锈病抗性育种和基因挖掘的重要前提。目前,已报道的蚕豆锈病鉴定方法,主要集中在培养箱内单一菌株苗期鉴定方法、大田成株期自然病圃鉴定法和离体叶片鉴定法等。培养箱单一菌株鉴定法的重复性较高,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但其操作复杂,不适于大量材料的抗性鉴定;同时,使用单一菌株筛选到的抗性材料多为小种专化抗性,稳定性、适应性及实用性较差;苗期鉴定结果与成株期鉴定结果的一致性存在差异,需结合大田成株期鉴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大田成株期自然病圃鉴定法则受田间环境影响较大,数据可重复性及准确性较差。离体叶片鉴定法同田间环境实际情况差距较大,获得的材料较难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因此,建立一套高效、准确、可重复性高的蚕豆锈病抗性鉴定体系对提高蚕豆锈病抗性材料的筛选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是目前农业育种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蚕豆锈病综合抗性鉴定方法,该方法高效、稳定,易于推广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蚕豆锈病综合抗性鉴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菌源收集及混合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a)菌源收集:收集感病植株上的锈孢子;
b)混合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取等量不同地点收集到的锈孢子,混合均匀,将得到的混合孢子粉倒入灭菌蒸馏水中,并加入0.02~0.05%(v/v)的Tween-20,制成为4×105个孢子·ml-1的混合孢子悬浮液;
步骤(2),蚕豆材料的准备及播种:
a)对照材料的设计:设置抗病和感病材料作为对照组;
b)种子清理:播种前,对抗病、感病材料及待鉴定材料的种子进行清理,剔除瘪小、破碎、发芽、感病、虫蛀、霉变及种皮破损的种子;
c)种子消毒:清水冲洗种子多次,用质量浓度为0.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种子10-20s,随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多次,之后立即播种;
步骤(3),温室内蚕豆锈病苗期接种及温湿度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未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63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