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长期自主编队联合管道保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3558.6 | 申请日: | 2020-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90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刘美师;王文妍;陈筠力;完备;陈桦;杜耀珂;贾艳胜;朱郁斐;杨盛庆;龚腾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张晓飞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长期 自主 编队 联合 管道 保持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长期自主编队联合管道保持方法,包含:1)卫星计算确定空间管道的实际管径Rt,判断Rt是否满足条件;2)判断编队主星当前实际倾角值与星载计算机预存的目标倾角值之间偏差绝对值是否满足条件;3)编队主星根据平面内轨道参数调整量生成两脉冲控制策略与控制指令;通过星间链路将编队主星生成的控制策略和指令传送给编队辅星;4)编队主星根据平面内和平面外轨道参数调整量生成联合控制策略与控制指令控制;通过星间链路将控制指令传给编队辅星;5)完成长期自主的编队联合管道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的轨道与编队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编队卫星的联合管道保持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航天器由最开始的单星朝向多星协同的大趋势发展。编队飞行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微小卫星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航天器空间运行模式。卫星编队飞行可以承担更多维度的载荷功能,相比单个卫星具有明显的优势,从概念诞生伊始就得到世界各航天大国的青睐。
对于编队卫星不仅需要保证星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同时还需要保证作为编队基准的编队主星绝对运行轨道的空间管道约束。编队卫星之间相对关系的保持通过编队辅星执行编队保持控制实现,而空间管道约束通过编队主星执行管道保持控制实现。显然,编队卫星具有“多约束、强耦合”的特点。由于我国卫星编队飞行技术起步较晚,在卫星编队控制工程实践上,现有研究成果往往存在约束不完整、算法过度复杂等不足。因此,有必要针对编队卫星的具体工程复杂约束,设计一种适应工程研制实际需求的编队卫星联合管道保持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长期自主编队联合管道保持方法,能够实现编队卫星的高精度联合管道保持,适用于双星编队的自主协同管道保持控制,亦可方便拓展为多星自主编队联合管道保持控制。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长期自主编队联合管道保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编队主星根据GNSS接收机实时测量数据以及星载计算机预先设计的目标基准轨道信息进行比对计算确定当前空间管道的实际管径Rt,判断Rt是否满足下式;若未满足,则不需要控制,卫星继续进行自然摄动漂移;若满足,则开始执行步骤2;
步骤2判断编队主星当前实际倾角值与星载计算机预存的目标倾角值之间偏差绝对值|Δi|是否满足下式;若满足,则进行步骤4;若不满足,则进行步骤3;
步骤3编队主星根据平面内轨道参数调整量生成两脉冲控制策略与控制指令,控制点选择在根据编队卫星具体运动状态确定;通过星间链路将编队主星生成的控制策略和指令传送给编队辅星。编队辅星仅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状态修正下喷气时刻,保证编队主辅星再同时刻实施相同的控制量,实现半长轴的调整以及偏心率的微调;
步骤4编队主星根据平面内和平面外轨道参数调整量生成“平面内两脉冲+平面外一脉冲”联合控制策略与控制指令控制;通过星间链路将控制指令传给编队辅星;多星同时执行联合控制,实现联合调整;
步骤5编队卫星全任务期间每天重复步骤1~步骤4,完成长期自主的编队联合管道控制。
所述步骤1中阈值判断的具体方法为:
Rt≥R1
其中,R1表示星上预存的管道保持控制触发阈值,由目标值R0和工程补偿参数R确定,即R1=R0-R,R主要包括管径计算误差、空间环境摄动影响以及控制响应时延等工程因素带来的影响,一般为R0的10%~30%
所述步骤2中阈值判断的具体方法为:
|Δi|=(i1-i0)≥b/a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未经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35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乘用车空气泵性能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