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层车辆及其中间支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4512.6 | 申请日: | 2020-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01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强;苏柯;张海波;苏永章;杨红波;田宇环;王赵华;王国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06 | 分类号: | B61D1/06;B61D17/10;B61D17/00;B61D23/00;B61D19/02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车辆 及其 中间 支撑 结构 | ||
一种双层车辆及其中间支撑结构,该中间支撑结构包括底座部分和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第一水平部、第一竖直部、以及连接第一水平部和第一竖直部的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包括设置在第一水平部上的尾部、设置在第一竖直部顶端的头部、以及连接头部和尾部的背部;所述背部包括下背部和上背部,所述上背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下背部与水平部的夹角;所述尾部与下背部连接的位置形成第一拐点,所述上背部和下背部连接的位置形成第二拐点;所述支撑部分还设有前撑部,所述前撑部的一端设置在上背部,前撑部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竖直部。本发明中间支撑结构既能缓解车门门角的应力集中程度,还能配合楼梯的安装,节省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层车辆及其中间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双层车辆的客室门有两种布置方式,一种是在靠近端部的中层地板区域,如大连交通大学张军与中车唐山公司合作的《双层动车组车体结构灵敏度研究》文献中显示的双层车客室车门位于车辆两端位置;一种是在下层地板区域,如申请号为EP3248853的双层客运车的客室门位于靠近楼梯的下层地板位置。由于后者车门门洞处在地板刚度突变部位,其门角通常比前者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为了解决该问题,通常需要把门洞门角处部位的型材加厚,但是对于大型中控结构的车体来说,型材加厚意味着整个车辆长度方向会加厚,对于应力值本身不大的非门洞处部位来讲,间接增大了其无效质量,不利于车体的轻量化,且将增加能耗。
此外,为了让乘客到达上层地板空间,要设置用于上下行走的楼梯及其安装结构。现有的楼梯安装结构也分两种:一种是通过如铆接、螺栓等机械连接的方式,直接将楼梯固定在上层地板、中层地板、下层地板及斜坡上。另一种方式是提供焊接方式的支撑结构,该种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斜坡地板、下层地板上的底座部分和传递纵向载荷的支撑部分,并在该支撑部分上提供安装接口,从而连接上层地板和中层地板,其中上层地板处的安装接口和中层地板的安装接口之间为线性结构。由于楼梯通常布置在中层地板与下层地板之间的斜坡地板上,支撑结构往往要传递巨大的纵向载荷力。尤其当客室车门布置在靠近楼梯的下层地板位置时,支撑结构传递载荷的作用会更明显,对其结构形状要求更高,而现有的支撑结构传递纵向载荷的效果不佳,从而无法解决车门门角应力集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当双层车辆的客室车门布置在靠近楼梯的下层地板区域时,提供一种既能避免车门门角应力集中、又能满足楼梯安装、传递纵向载荷的双层车辆及其中间支撑结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间支撑结构,包括底座部分和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第一水平部、第一竖直部、以及连接第一水平部和第一竖直部的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包括设置在第一水平部上的尾部、设置在第一竖直部顶端的头部、以及连接头部和尾部的背部;所述背部包括下背部和上背部,所述上背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下背部与水平部的夹角;所述尾部与下背部连接的位置形成第一拐点,所述上背部和下背部连接的位置形成第二拐点;所述支撑部分还设有前撑部,所述前撑部的一端设置在上背部,前撑部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竖直部。
上述方案中,当中间支撑结构安装在双层车辆上时,头部与上层地板连接,尾部与中层地板连接,底座部分与斜坡底板、下层地板连接;因此,双层车辆受到纵向拉力时,通过中间支撑结构可分为上下两道力流,使得位于下层地板的车门门角处只需承受下道力流,缓解了车门门角的应力集中程度;其次,由于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的存在,上道力流可经由背部、前撑部传递给第一竖直部,使得整个支撑部分的受力分布较均匀;最后,第一倾斜部可配合楼梯的安装,节省空间。
优选的,所述背部与头部通过颈部连接,所述颈部的厚度、背部的厚度以及竖直部的厚度依次递减,有利于支撑部分上力的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前撑部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竖直部与第一水平部的交接处,可加强支撑部分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45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