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贝类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5308.6 | 申请日: | 202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74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杰;李兆新;高金芳;谭杰;刘佳敏;郭萌萌;谭志军;王联珠;翟毓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36;G01N30/86 |
代理公司: | 山东三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08 | 代理人: | 肖太升;高洋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贝类 中三嗪类 除草剂 及其 代谢 产物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贝类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属于水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贝类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是对待检测贝类样品进行高效前处理;再引入内标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质谱和高分辨质谱,对贝类样品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本发明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可快速去除样品中大量脂肪类干扰,方法操作简单,易于重现。内标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质谱和高分辨质谱,对贝类样品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快速定量和准确定性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标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质谱和高分辨质谱定性定量检测贝类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三嗪类除草剂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中使用较多的选择性除草剂,用于控制杂草和藻类的生长。因其高效的除草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和过度使用,且化学性质稳定、难降解,导致其在土壤和水中迅速地累积。通过地表径流和排放进入环境系统,已然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三嗪类除草剂半衰期长、毒性大,对水生生态系统和非靶标生物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美国和欧盟等已将其列入内分泌干扰物名单。研究表明,长期接触三嗪类除草剂会危害人体健康。三嗪类家族中,阿特拉津(莠去津)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导致生殖异常,并具有致癌性,已被列为人类致癌物。因此,需要建立高灵敏且具有选择性的分析方法来测定不同样品基质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
生物体基质复杂且自然环境暴露下代谢产物的含量较低。因此,贝类体内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快速筛查及定性定量分析需要更为精确的分析技术和高通量检测方法。固相萃取(SPE),固相微萃取(SPME)、液液萃取(LLE)和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是常用的富集净化技术,在这些前处理方法中,SPE由于高回收率、可重复性和操作便捷成为生物样品中有机污染物检测的有效前处理技术。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具有可靠性强、灵敏度高、基质干扰小等优势。目前,国内外基本通过LC-MS外标法或基质校正外标法对三嗪类除草剂进行定量。外标法回收率难以保证,准确度不高,基质校正外标法不能消除前处理过程的影响,同时需要针对不同基质分别校正,操作复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贝类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采用乙腈-氢氧化钠提取,无水硫酸钠干燥,并结合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完成了贝类中三嗪类除草剂的高效前处理。同时,选用多个内标对贝类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校正。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质谱(HPLC-MS/MS)准确定量,结合高分辨质谱(Q Exactive Orbitrap MS)的结构解析和精准识别能力,进行贝类样品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快速定量和准确定性分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贝类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是对待检测贝类样品进行高效前处理;再引入内标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质谱和高分辨质谱,对贝类样品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快速定量和准确定性分析。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样品的高效前处理是将贝类样品匀浆后加入内标;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混匀,使用乙腈超声辅助提取,提取的上清液加入无水硫酸钠涡旋离心,离心后的上清液干燥后复溶,并结合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待测。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三嗪类除草剂为西草净、西玛津、莠灭净、莠去津、扑草净、特丁净、特丁津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三嗪类代谢产物为:2-羟基去双异丙基扑草净、去双异丙基扑草净、去异丙基扑草净、2-羟基扑草净、去乙基去异丙基莠去津、去异丙基莠去津中的至少一种。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内标物为D5-莠去津、D6-扑草净、D5-特丁津中的至少一种。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检测过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53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供给单元
- 下一篇:红外传感器组件及微波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