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5471.2 | 申请日: | 202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14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9 |
发明(设计)人: | 贺虹;孟江涛;刘立志;苏伟;蒋荣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B60L53/00;B60L5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电 控制 方法 装置 电动汽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该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包括动力电池和与所述动力电池通过车载充电机连接的交流慢充端口,该充电控制方法包括:识别交流慢充端口处的交流充放电枪头阻值;在所述交流充放电枪头阻值为预设阻值时,检测放电开关信号;在检测到所述放电开关信号为第一状态信息,向所述车载充电机发送直流车对车充电指令,所述动力电池能够为连接在所述交流慢充端口处的被充车辆充电。本发明的方案利用放电车辆的交流慢充端口实现直流车对车充电模式,提升充电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主要包括:交流慢充充电,简称慢充,电网的交流电通过车辆交流慢充端口,通过车载充电机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给整车动力电池充电,充电功率较小,时间较长;直流快充充电,简称快充,用非车载充电机即直流快充桩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然后通过车辆直流快充接口,直接给整车动力电池实现大功率充电,充电速度快。
由于双向车载充电机的成功研发及产业化普及应用,可通过车辆交流慢充端口将动力电池的能量转出,实现车对车充电,即第三种为电动车充电的方式。交流车对车充电过程中能量从放电车辆动力电池到被充车辆动力电池需经过两个车载充电机和两个交流慢充端口,现市场上车载充电机的满功率充电效率平均在94%左右,车对车充电经过两个车载充电机后,会导致充电效率降低很多,即实际车对车充电效率大约只有94%×94%=88%,需要对该现有的第三种电动车充电方式进行优化,实现直流输入被充车辆,提升充电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车对车充电需要经过两个车载充电机以致充电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包括动力电池和与所述动力电池通过车载充电机连接的交流慢充端口,所述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识别所述交流慢充端口处的交流充放电枪头阻值;
在所述交流充放电枪头阻值为预设阻值时,检测放电开关信号;
在检测到所述放电开关信号为第一状态信息,向所述车载充电机发送直流车对车充电指令,所述动力电池能够为连接在所述交流慢充端口处的被充车辆充电。
可选地,所述动力电池还通过第一开关单元与直流快充接口连接,在检测到所述放电开关信号为第一状态信息,向所述车载充电机发送所述直流车对车充电指令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呈断开状态。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未检测到所述放电开关信号时,通过连接在所述交流慢充端口处的慢充桩和所述车载充电机为所述动力电池进行慢充充电。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检测到所述放电开关信号为第二状态信息时,控制所述动力电池向所述被充车辆进行充电的过程结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充电控制装置,应用于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包括动力电池、与所述动力电池通过车载充电机连接的交流慢充端口,所述充电控制装置包括:
识别模块,用于识别所述交流慢充端口处的交流充放电枪头阻值;
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交流充放电枪头阻值为预设阻值时,检测放电开关信号;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所述放电开关信号为第一状态信息,向所述车载充电机发送直流车对车充电指令,所述动力电池能够为连接在所述交流慢充端口处的被充车辆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54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H13钢硬面堆焊层热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