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荔枝果肉中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23758.X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28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蒋跃明;朱向荣;杨嘉利;杨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36;G01N30/86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朱双;刘明星 |
地址: | 51065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荔枝 果肉 甘氨酸 亚甲环 丙基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荔枝果肉中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液氮冷冻并粉碎荔枝果肉样品,加入水或甲醇水溶液,超声萃取,离心取上清,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荔枝果肉中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毒素含量。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荔枝果肉次甘氨酸A毒素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毒素的含量,要求检测时间短,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较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对于指导荔枝食用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荔枝果肉中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荔枝属于无患子科常绿乔木,广泛种植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荔枝果肉软滑多汁,香甜可口,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较高,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荔枝也是次甘氨酸A毒素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毒素的重要来源。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的过度摄入,会导致儿童血糖过低,进而引发癫痫抽慉、失去知觉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事件。因此,检测荔枝果肉中的次甘氨酸A毒素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毒素水平,对于指导荔枝食用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荔枝果肉中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荔枝果肉中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液氮冷冻并粉碎荔枝果肉样品;
b.取步骤a粉碎的荔枝果肉样品,加入水或甲醇水溶液,混匀,超声萃取,离心取上清液,得到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提取液;
c.将步骤b所得到的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提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联用技术检测;
所述的高效液相色谱的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3.0*100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和体积分数0.1%甲酸水溶液,乙腈和体积分数0.1%甲酸水溶液的体积比为5:95;流速:0.3mL/min;进样量:2μL;所述的电喷雾串联质谱的条件为:离子喷雾电压:3500V;鞘气流速:20Arb,辅助气流速:2Arb,扫气流速:0Arb;离子转移管温度:325℃,汽化器温度:275℃;
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测定,收集与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标准品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均一致的峰的洗脱液进行测定;次甘氨酸A的保留时间为2.41min,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的保留时间为1.71min,二者保留时间允许的误差为±0.05min;次甘氨酸A的特征碎片峰m/z 142.1→74.2,m/z 142.1→96.1;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m/z 128.1→82.2,m/z 128.1→110.1;二者允许接受的荷质比偏差为0.05;最终得到荔枝果肉样品中的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含量。
所述的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测定包括以下步骤:
将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标准品溶于质量分数10%色谱级甲醇水溶液,分别配制成0.02~20mg/kg、0.04~2mg/kg系列浓度的标准曲线工作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对标准曲线工作液进行检测,分别提取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对应分子量的总离子流图,计算保留时间前后0.5min处的峰面积;以标准品物质浓度作横坐标,峰面积作纵坐标,根据浓度与峰面积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绘制标准曲线,用于外标法测定;
所述的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对应分子量的总离子流图中,用于次甘氨酸A定量的特征离子对:m/z 142.1→74.2,碰撞能量为10.253V;用于次甘氨酸A定性的特征离子对:m/z 142.1→96.1,碰撞能量为10.253V;用于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定量的特征离子对:m/z 128.1→82.2,碰撞能量为10.250V;用于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定性的离子对:m/z128.1→110.1,碰撞能量为10.250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未经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37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饰薄膜生产用清洁装置
- 下一篇:一种抑制变色的生物基聚酯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