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Au/NCDs/Bi2 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26386.6 | 申请日: | 2020-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3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孙爱武;韩振理;施群荣;杨勇;江心白;沈锦优;王连军;刘祖亮;唐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7/04 | 分类号: | B01J27/04;B01J27/24;C02F1/30;C02F101/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邹伟红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au ncds bi base sub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u/NCDs/Bi2S3复合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材料由一维Bi2S3纳米管作为基底,其上依次负载氮修饰的碳量子点NCDs和Au纳米颗粒,其中,以质量百分数计,NCDs含量为1.25%~5%,Au纳米颗粒含量为1.25%~5%,Bi2S3纳米管含量为90%~97.5%。该复合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可见光吸收能力,光生电子可以同步迁移至表面负载的NCDs和Au颗粒上,实现高效的载流子传输和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效率,光生电子能够实现对水体中Cr(Ⅵ)的还原,达到高效处理水体中高浓度Cr(Ⅵ)污染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Au/NCDs/Bi2S3复合光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在去除水体中Cr(Ⅵ)的用途。
技术背景
Cr(Ⅵ)是铬离子中化合价最高的物种,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广泛应用于印染、皮革、铬盐生产等领域。Cr(Ⅵ)对生物膜有着较强的渗透作用,对皮肤、消化系统和肝脏会产生严重损害,导致细胞发生癌变,给人体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同时,Cr(VI)在水中的溶解性非常高,其大量释放于水体中,易在环境中扩散、转移,对环境造成持久性危害,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Cr(Ⅵ)已被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确定为17种高度危险的毒性物质之一。当前,含Cr(Ⅵ)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其中,吸附法和膜分离法虽然吸附速率快、自动化程度高,但其机械稳定性差、传输性能及流速较低,处理后的水体很难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且容易带来二次污染。化学还原法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有效和彻底的方式,相对于Cr(Ⅵ),Cr(III)是另一种能够稳定存在的铬离子形式,但其毒性较低,而且易于沉淀下来作为固体废弃物处理。近年来,利用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作用下产生电子和空穴对,激发氧化还原反应,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治理和能源转化研究。通过光催化剂表面的电子将Cr(Ⅵ) 转化为较低价态的低毒性Cr(Ⅲ),为水体中的铬离子污染治理提供了有效路径。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廉价、环保、低能耗,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中国专利CN 109821525 A公布了一种一种负载生物质碳点缺陷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并将这种光催化剂用于可见光下降解染料罗丹明B以及还原水中六价铬离子,其材料虽能有效还原水中的六价铬离子,但处理效率较低,仅能在120分钟内完全去除水中40mg/L的六价铬离子,其对于罗丹明B的处理效率也较为有限。
中国专利CN CN 110433844 A公布了一种一种用于高效处理含Cr(Ⅵ)废水的(B,O)共掺杂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通过高温焙烧法制备的(B,O)共掺杂g-C3N4光催化剂具有成本低廉,光响应性好等特点,但其对于水中Cr(Ⅵ)处理效率过低,在可见光下仅能在200分钟内处理92%左右的Cr(Ⅵ),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Au/NCDs/Bi2S3复合光催化剂、制备方法和在去除水体中Cr(VI)的应用,该复合光催化材料各组分比例可调,生物毒性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可见光响应性。其优异的光生电子-空穴分离能力,使得材料在光催化氧化还原污染物降解应用领域极具潜力。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Au/NCDs/Bi2S3复合光催化剂,该材料由一维Bi2S3纳米管作为基底,其上依次负载氮修饰的碳量子点(NCDs)和金纳米颗粒(Au),其中,以质量百分数计,NCDs含量为1.25%~5%,Au纳米颗粒含量为1.25%~5%,Bi2S3纳米管含量为90%~9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63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