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晶圆减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28935.3 | 申请日: | 2020-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00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华;关均铭;王焓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8D5/02 | 分类号: | B28D5/02;H01L21/67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谢岳鹏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晶圆减薄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晶圆厚度减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晶圆减薄装置,包括电源与工具电极,所述电源的一极与所述工具电极电连接,所述电源的另一极能够与待加工的晶圆电连接,所述工具电极上设有多个放电端子。本发明运用电火花加工的原理,通过将工具电极和晶圆分别连接电源两极,然后依靠电压击穿工具电极和晶圆间的间隙,在工具电极和晶圆间形成放电通道,进而对放电通道位置的晶圆表面进行减薄,整个过程属于非接触型加工,工具电极和晶圆间没有接触作用力,晶圆没有接触力过大而破碎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晶圆厚度减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晶圆减薄装置。
背景技术
晶圆是一种片状的半导体,是制造集成电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材料。它的制造流程主要包括晶棒制造,晶片制备,晶圆完成三个阶段。
晶棒制造:晶圆制造的第一个流程是晶棒制造,它一般是通过在原材料中提纯→融化/气化→结晶,得到的初始晶棒。随后经过外圆磨削光整晶棒的外表面,完成一根晶棒的制造。
晶圆制备:晶圆是从晶棒中均匀切割下来的圆形片状晶圆。待晶棒完成制备后,采用线锯或者是电火花线/薄片切割的方法将晶棒分切成厚度均匀的晶片,称为切片晶圆。
晶圆完成:晶圆制备后的表面质量、厚度未能达到刻蚀电路与制作集成电路器件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晶圆完成部分需要对表面质量与晶圆厚度进行修正,主要工序包括:磨削、研磨、抛光、化学抛光。具体来说,首先采用金刚石刀具磨削工艺,以高效率去除切片工艺产生的表面裂纹。研磨是一种机械无磨料加工工艺,可以去除被切薄片表面的粗糙度和部分表面下的损伤。通常在研磨过程后,可以实现初始的全局平面化。化学机械抛光(CMP)通常是实现大平面无损的标准工艺,属于晶圆完成的最后一道工艺。
晶圆的减薄是指将切片晶圆的厚度进一步减小到设计范围内的工序,通过减小晶圆的厚度,制造出厚度更小的元器件,主要目的是减小集成电路的封装体积、提高器件的电气性能以及增强器件的散热性。由于切片晶圆是由晶棒中通过金刚石线锯的方式切割下来,切割表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裂纹、翘曲等缺陷,另一方面,切削过程难以保证切割表面完全相平,晶圆的厚度不均匀,因此,减薄也同时起到了晶圆表面平坦化功能。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业均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增大了市场上对集成电路电子器件的数量需求。为了应对电子市场器件急剧的增长需求,晶圆尺寸不断地增大,从而提高电子器件的产量,降低电子器件的制造成本。然而,为了增加晶圆的机械强度,防止晶圆在制备过程中由于搬运、装卸、加工而产生裂纹或造成破碎,在晶圆尺寸增大的同时其厚度也会相应地增加。与此相反,当今市场对电子设备不断向小、轻、薄的方向发展,如新型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的厚度均在10mm以内,同时电子设备还向着系统集成化、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 electronic)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了芯片封装技术在后摩尔时代的改革,基于TSV(硅通孔)的三维封装技术凭借其空间占用小、集成度高、电气性能优越成为了未来封装技术的主流。由于基于TSV(硅通孔)的三维封装技术是通过多层芯片的堆叠,依靠硅通孔进行电气连接,在减少封装面积的同时缩小集成电路中各模块间电气连接的距离,以达到更好的电气性能。然而,受制于目前硅通孔的制造工艺,硅通孔深径比一般只能达到10-15。为了提高晶圆的表面利用率,硅通孔的直径应尽可能减小,因此,三维封装技术对晶圆的厚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晶圆的薄化不仅有助于制造更小、更薄的器件,轻量化的同时可以提高散热效果,还能进一步缩小集成电路中各模块间电气连接的距离,同时提高器件的集成度与性能。此外,针对目前SiC功率器件而言,以MOSFET器件为例,SiC基底的薄化可降低器件导通电阻,减少不必要的导通压降,提升功率器件在高压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总而言之,晶圆减薄是晶圆完成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工序,也是提高器件各方面的性能的关键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科技大学,未经南方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89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温变调光防火材料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多角度模板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