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膜裂纤维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33926.3 | 申请日: | 202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45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沈利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桐乡佳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4374 | 分类号: | D04H1/4374;D04H1/46;D04H1/492;D04H1/498;D04H1/4318;D04H1/4291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6 | 代理人: | 余威 |
地址: | 314503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无纺布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膜裂纤维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包括原料准备、喷涂粘合剂、压膜、铺层、开纤、加固等步骤,在喷涂粘合剂时,采用点阵的方式喷涂,每平方分米的面积内喷涂有30‑72个喷涂点,每个喷涂点的面积在0.005cm2‑0.04cm2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制造无纺布是一次成型制造,无纺布内部的纤维长度可控,能够使膜裂纤维无纺布的整体力学性能增强,具有更高的拉伸断裂强度、顶破强度、撕裂强度等,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透水透气性能,适合土木工程等领域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膜裂纤维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纺布又称不织布、非织造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是新一代环保材料,因具有布的外观和某些性能而称其为布。无纺布没有经纬线,剪裁和缝纫都非常方便,而且质轻容易定型,深受手工爱好者的喜爱。现有技术中生产无纺布时,通常是在一条生产线上将纤维网加工成无纺布,利用针刺机或水刺机在垂直于纤维网的方向反复穿刺,使得纤维网中的纤维之间相互抱合、缠绕,由此得到无纺布。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无纺布的原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身是纤维状的原料,现如今已经扩展到直接采用一层或多层膜与其他纤维网混合铺层后经过针刺或水刺后制成无纺布,或直接采用多层膜进行水刺或针刺开纤后制成无纺布。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611272563.1的中国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聚四氟乙烯膜的新型无纺布及其制备工艺,其中采用对聚四氟乙烯膜层进行针刺后双向拉伸,利用反复针刺和双向拉伸的方式,使聚四氟乙烯膜层开纤,纤维丝以缠结的形式复合,受到压缩,形成基于聚四氟乙烯的新型无纺布。类似的,专利申请号为201611272541.5的中国申请公开了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膜的水刺无纺布及其制备工艺,其是利用高压微细水流喷射到一层或多层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膜层上,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膜层开纤,高压微细水流喷射使纤维丝以缠结的形式复合成纤维丝网,反复水刺,使得纤维丝网得以压缩、加固,烘干后形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膜层的水刺无纺布。
然而,上述专利申请在对膜层进行开纤时,是采用针刺或水刺的方式进行,对膜层的开纤完全处于随机状态,对膜在开纤后形成的纤维的细度、长度等完全随机分布,使得最终由此形成的无纺布的性能不可控。而采用这种方式对膜开纤制成无纺布,当膜开纤后的纤维过粗时,不利于纤维的缠结;而当膜开纤后的纤维过细时,尽管更容易形成纤维之间的相互缠结,但纤维过细,强度下降过多,不利于无纺布的整体强度的提升,尤其在采用膜开纤形成的无纺布通常是用于工业上而需要较高的强度的大环境下。
基于上述问题,如何可控地对膜进行开纤而形成的具有较高强度的无纺布,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膜裂纤维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一次成型制造,使得膜裂纤维无纺布的整体力学性能增强,具有更高的拉伸断裂强度、顶破强度、撕裂强度等,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透水透气性能,适合土木工程等领域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膜裂纤维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原料准备:准备用于制备无纺布的膜状材料;
步骤(2)喷涂粘合剂:在步骤(1)中准备的膜状材料上喷涂粘合剂,喷涂粘合剂时,采用点阵的方式喷涂,每平方分米的面积内喷涂有30-72个喷涂点,每个喷涂点的面积在0.005cm2-0.04cm2之间;
步骤(3)压膜:待粘合剂干燥或固化后,采用表面有微小条状凸起的压辊挤压经过步骤(2)后得到的膜状材料,使膜状材料的喷涂点附近形成压痕;
步骤(4)铺层:将多层经过步骤(3)压膜工序后得到的膜状材料进行铺层,或者将多层经过步骤(3)压膜工序后得到的膜状材料与普通制备无纺布的纤维网进行交替铺层,直到达到预定厚度,得到层状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桐乡佳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桐乡佳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39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试音响性能的测试装置
- 下一篇:带自动定位系统的台车及其定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