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检测包虫特异性抗原及其编码基因的早期诊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46688.X | 申请日: | 2020-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81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何元林;戴俊程;江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亿科人群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3 | 分类号: | G01N33/53;C12Q1/6869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周超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检测 特异性 抗原 及其 编码 基因 早期 诊断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检测包虫特异性抗原及其编码基因的早期诊断方法,涉及包虫病诊断技术领域,利用了抗体和抗原结合后的特异性反应,借助包虫抗体酶标结合物与稀释后的粪便相结合,反应一段时间后,利用酶标仪,检测反应液的吸光值,并与正常上述操作的反应液吸光值做对比,方可得到结果,即可以得出该受检者是否存在包虫特异性抗原,从受检者的血清入手,从血清中提取的游离DNA分子更加的稳定,有利于提高诊断数据的准确性,利用DNA的二代测序技术,对游离DNA分子进行测序处理,再经PCR技术,对DNA序列进行扩充,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与患有包虫病患者的参考样品序列进行比对,从而可以得出受检者是否患有包虫病的结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虫病诊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检测包虫特异性抗原及其编码基因的早期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iosis)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目前,针对包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通常是通过病原学诊断(影像法,包括X线、超声检查以及CT)、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等,上述诊断方法各有优势,但是存在的共同缺陷为包虫病在前期由于病灶小,很难检测出来,同时癌症病人的某些症状与包虫病类似,并且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高,容易出现漏检和误检的问题,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患者也有一定的伤害风险。
综上所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检测包虫特异性抗原及其编码基因的早期诊断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检测包虫特异性抗原及其编码基因的早期诊断方法,解决了针对包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通常是通过病原学诊断(影像法,包括X线、超声检查以及CT)、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等,上述诊断方法各有优势,但是存在的共同缺陷为包虫病在前期由于病灶小,很难检测出来,同时癌症病人的某些症状与包虫病类似,并且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高,容易出现漏检和误检的问题,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患者也有一定的伤害风险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检测包虫特异性抗原的早期诊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取样:选择年龄段在20-40岁之间的群体作为诊断对象,取上述患者在上午7-8点时段排出的新鲜粪便,并盛放在专用的粪便盒内;
S2、样品处理:将步骤S1盛放有新鲜粪便的粪便盒放置在医用冷冻容器中,冷冻温度为-60℃,冷冻时间至少持续一周,对虫卵进行灭活处理;
S3、样品稀释:将步骤S2中处于冷冻状态的粪便样品,取10-20g,并倒入稀释容器中,额外添加10-20ml的粪便稀释液,利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获得样液;
S4、样液离心取上清液:将步骤S3所获取的样液,添加至医用离心机中,离心机的速度控制为5000-6500rpm,离心时间为15-20min,获得样液的上清液,取出,备用;
S5、上清液加药反应:将步骤S4中所获取样液的上清液,用胶头滴管,滴加2-4滴至反应板中,额外向反应板中添加诊断试剂,利用生物保鲜膜对反应板进行密封处理,转移至恒温箱中,避光反应1-1.5h,获得反应液;
S6、显色反应:向步骤S5中所获取的反应液,滴加3-5滴显示剂,同样转移至恒温箱中,避光反应15-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亿科人群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亿科人群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66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