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测甘薯种薯SPCSV带毒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49287.X | 申请日: | 2020-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4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臣;王爽;田雨婷;赵付枚;乔奇;秦艳红;王永江;张德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6;C12N15/11 |
代理公司: | 郑州市华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2 | 代理人: | 张爱军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测 甘薯 spcsv 带毒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测甘薯种薯SPCSV带毒率的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甘薯繁种田烟粉虱发生量和/或烟粉虱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有紧密的关联性,根据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烟粉虱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之间的关系,建立通过调查甘薯繁种田烟粉虱发生量和烟粉虱带毒率,进行预测种薯SPCSV带毒率的方法。本发明实现了在甘薯生长期对种薯带毒情况及下一代苗期病毒病发生风险的长期预测,可有效减少SPCSV感染种薯的风险,提高种薯质量,降低种薯种苗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危险性病毒的扩散蔓延,对于甘薯病毒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测甘薯种薯SPCSV带毒率的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效益型经济作物,也是人们喜食的健康食品。我国年种植面积7000万亩左右,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病毒病是甘薯上的毁灭性病害,可造成减产30-90%,严重时绝收,是制约甘薯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目前在我国甘薯上发现的病毒有20多种,其中,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毒。SPCSV属于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成员。SPCSV病毒颗粒为长丝线状,颗粒长度在850-950nm,直径为12nm。病毒基因组为双组分单链正义RNA,基因组大小为17.6kb左右。SPCSV主要通过烟粉虱以半持久方式传播。SPCSV侵染甘薯一般可引起15-88%的产量损失,特别是SPCSV可与多种病毒形成协生病害,引起更严重的产量损失。例如,SPCSV可与甘薯上最常见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形成甘薯复合病毒病(SPVD)。SPVD是甘薯上的毁灭性病害,感染SPVD的甘薯表现叶片扭曲、畸形、叶片褪绿、明脉以及植株严重矮化等症状,可使甘薯减产50%-98%,甚至绝收。因此,加强对SPCSV的监测预警对于甘薯病毒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种薯带毒会引起甘薯苗期病毒病的发生,而种薯携带SPCSV是引起甘薯苗期病毒病严重显症的关键。因此,对种薯感染SPCSV情况进行早期预警是防控甘薯病毒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所以,在种薯繁育过程中,为了减少SPCSV感染种薯,提高种薯质量,需要建立一种能预测甘薯种薯上是否感染SPCSV的方法,特别需要一种长期预测预报方法,就是在种薯繁育过程中(田间生长期)对种薯感染SPCSV的风险及种薯质量进行预测,进而对苗期病毒病严重发生风险进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SPCSV感染种薯;同时对存在较大风险的种薯进行质量管控,达到防止甘薯病毒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预测甘薯种薯上SPCSV带毒率的长期预报方法。该方法通过调查甘薯繁种田烟粉虱的发生量和带毒率,根据繁种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预测种薯上SPCSV的带毒情况,进而对种薯质量进行预警,为甘薯病毒病的防控提供有效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测甘薯种薯SPCSV带毒率的方法,包括甘薯繁种田烟粉虱发生量和/或烟粉虱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有紧密的关联性,根据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烟粉虱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之间的关系,建立通过调查甘薯繁种田烟粉虱发生量和烟粉虱带毒率,进行预测种薯SPCSV带毒率的方法。
所述的甘薯繁种田烟粉虱发生量、烟粉虱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之间的关系为:Y=9.628X1+0.008X2+6.537,R2=0.914,其中,Y为种薯带毒率,X1为烟粉虱带毒率,X2为烟粉虱发生量,头/黄板。
所述的烟粉虱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之间的关系为:
Y=11.597X1+15.34,R2=0.8106,其中X1为烟粉虱带毒率,Y为种薯带毒率。
所述甘薯繁种田烟粉虱发生量和烟粉虱带毒率的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92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