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部的模制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49707.4 | 申请日: | 2020-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04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南彰一;横谷晃一;古贺宣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H01R43/24;B29L31/34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李双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制成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部的模制成形方法,抑制嵌件成形于电线的周围的模制部的端部呈边缘状地咬入电线的绝缘覆膜。在将可动模具闭模以使绝缘覆膜压缩变形且将模制树脂注射并填充到型腔内时,在由可动模具夹压的夹压部分与型腔的边界部分,模制树脂朝向内周侧呈边缘状地咬入,但由于在模制树脂具有流动性的状态下,使可动模具向上方阶段性地分离,因此,利用与该可动模具的分离相伴的绝缘覆膜的弹性恢复压力将模制树脂的咬入部分推回。由此,使可动模具分离到完全开模位置并使绝缘覆膜完全弹性恢复后的状态下的模制部的端部的咬入突部的咬入被缓和,能够抑制由模制部的咬入引起的绝缘覆膜的强度下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部,特别是涉及将包覆电线与端子金属件的接合部的模制部成形的技术。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有如下的连接器部,所述连接器部具有:(a)电线,所述电线的芯线由合成树脂制的绝缘覆膜包覆,并且所述芯线的前端从所述绝缘覆膜突出;(b)端子金属件,所述端子金属件与从所述绝缘覆膜突出的所述芯线电接合;以及(c)合成树脂制的模制部,所述合成树脂制的模制部以将所述芯线与所述端子金属件的接合部包围的方式跨设于所述电线和所述端子金属件,并将所述接合部包覆。专利文献1记载的线束的连接器部为其一例,在电线从模制部伸出的边界部分,在电线的整周设置有圆筒形状的保护构件,用来防止模制部的端部咬入电线的绝缘覆膜。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57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如对比文件1那样安装保护构件而将模制部成形时,由于零件件数、工序数量会增加,所以存在制造成本变高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以上情况为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不使用防止模制部的端部咬入的保护构件地抑制嵌件成形于电线的周围的模制部的端部呈边缘状地咬入电线的绝缘覆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该目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器部的模制成形方法,所述连接器部具有:(a)电线,所述电线的芯线由合成树脂制的绝缘覆膜包覆,并且所述芯线的前端从所述绝缘覆膜突出;(b)端子金属件,所述端子金属件与从所述绝缘覆膜突出的所述芯线电接合;以及(c)合成树脂制的模制部,所述合成树脂制的模制部以将所述芯线与所述端子金属件的接合部包围的方式跨设于所述电线和所述端子金属件,并将所述接合部包覆,在所述连接器部的模制成形方法中,针对所述连接器部,(d)使用多个成形模具将所述模制部嵌件成形,所述多个成形模具形成与所述模制部对应的型腔,所述连接器部的模制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e)注射工序,在所述注射工序中,将所述成形模具闭模,以使所述绝缘覆膜压缩变形,将所述模制部的合成树脂材料即模制树脂注射并填充到所述型腔内;以及(f)开模工序,在所述开模工序中,在所述模制树脂具有流动性的状态下,使所述成形模具向开模方向分离,以便利用所述绝缘覆膜的弹性恢复压力来防止所述模制树脂的泄漏。
在第一技术方案的连接器部的模制成形方法的基础上,第二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开模工序具有:(a)中间开模工序,在所述中间开模工序中,在所述模制树脂具有流动性的状态下,使所述成形模具分离到开模方向的中间位置,以使所述绝缘覆膜从所述注射工序中的所述压缩变形状态弹性恢复预定量;以及(b)完全开模工序,在所述完全开模工序中,在所述模制树脂固化到不流动的程度之后,将所述成形模具开模,直到所述绝缘覆膜完全弹性恢复。
在第二技术方案的连接器部的模制成形方法的基础上,第三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开模工序的所述中间位置被确定有多个,使所述成形模具阶段性地分离到所述多个中间位置。
在第二技术方案或第三技术方案的连接器部的模制成形方法的基础上,第四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基于所述模制树脂的温度与经过时间的关系即温度下降特性,根据该经过时间来确定所述中间位置及使所述成形模具分离到该中间位置的定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97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移动出行代理管理车辆
- 下一篇:车辆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