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造致动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51500.0 | 申请日: | 2016-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24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安德里亚斯·梅塞施密特;马丁·拉德马克;沃尔弗拉姆·海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波凯特有限及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122 | 分类号: | F16K31/122;F16K27/08;B23P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王瑞朋;胡彬 |
地址: | 德国英***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造 致动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致动器、特别是阀驱动器的方法。该致动器具有外壳,该外壳具有第一壳体部分(22)和邻接的第二壳体部分(24),其中,在外壳的内部中设置有可驱动的活塞(38)。活塞在第一壳体部分(22)中的工作面(64)通过第一壳体部分(22)的成型部分限定。通过下述方式确保工作面(64)的圆柱形形状,即,第一壳体部分(22)被装配在第二壳体部分(24)的环形的定心凸缘(34)上。第一壳体部分(22)具有圆周边缘(30),并且所述第二壳体部分(24)具有环形的定心凸缘(34)。所述方法设定的步骤有:通过借助深冲或内高压成型的塑性成型来制造所述第一壳体部分(22),和通过所述圆周边缘(30)在定心凸缘(34)上的固定来将所述第一壳体部分(22)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部分(24)上。
本分案申请是基于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218074.1、发明名称“致动器”、申请日2016年04月08日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致动器、特别是阀驱动器的方法,其具有外壳,该外壳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壳体部分和邻接第一壳体部分的、固定在其上的第二壳体部分,其中,第一壳体部分具有内侧,该内侧具有用于与阀挺杆耦接的、可液压或气动驱动的活塞的工作面。
背景技术
这样的致动器驱动阀挺杆,该阀挺杆然后通过下述方式又导致封闭阀座,即,其自身或者与其耦接的部件例如膜片压靠阀座。本发明涉及的气动或液压的阀驱动器具有多部分的外壳,特别是两部分的外壳,其具有盖状的上部部分和配合在其上的、特别是浇铸的下部部分。根据上部部分或下部部分具有怎样的轴向结构高度,活塞在内侧在上部部分或在下部部分上的相应工作面上延伸,或在分开的部件上延伸。当然,对于活塞室的两个通过活塞分开的腔的密封性重要的是,工作面被实施成是尽可能柱形的,特别是圆柱形的,且是均匀的。相应地,工作面被旋转或抛光。
为了在切削加工时保持设置有工作面的相应壳体部分的稳定性,两个壳体部分中的更稳定一个通常也是被加工的、设置有工作面的壳体部分。这通常是铸件,薄的盖部被装配在铸件上,该盖部形成另一壳体部分,且该盖部密封活塞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用于成本有利地制造致动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面的高精度。
所述目的通过用于制造致动器的方法得以实现,该致动器具有外壳,该外壳具有金属制的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该第二壳体部分邻接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并且固定在该第一壳体部分上,其中,第一壳体部分具有内侧,该内侧具有用于与阀挺杆耦接的、可液压或气动驱动的活塞的工作面,其中,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具有圆周边缘,并且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具有环形的定心凸缘,其特征在于下列步骤:
通过借助深冲或内高压成型的塑性成型来制造所述第一壳体部分,和
通过所述圆周边缘在定心凸缘上的固定来将第一壳体部分固定在第二壳体部分上。
本发明的思路在于,使用相对薄壁的第一壳体部分,该第一壳体部分通过成型,例如通过深冲或内高压成型而形成。通过下述方式确保工作面的圆度,即,第一壳体部分被装配于第二壳体部分的环形的定心凸缘上,使得第一壳体部分可以说通过第二壳体部分获得其圆形形状。这使得可实施具有小的壁厚的第一壳体部分,且此外若需要则根据下文中还描述的实施方式可同时保持工作面未被加工。
优选地,第二壳体部分是铸件。定心凸缘,即,与第一壳体部分的接触面,在此,在浇铸时制造误差过大时,可为了实现最佳圆度而被切削加工。
特别地,致动器具有两部分的外壳,其由正好两个壳体部分组装。
第一壳体部分具有圆周壁,该圆周壁以圆周边缘终结,且该圆周壁相比于第二壳体部分在定心凸缘的区域中具有更小的径向弯曲刚度,从而立即确保工作面的区域中的几何形状和圆度通过定心凸缘至少被一起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波凯特有限及两合公司,未经波凯特有限及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15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