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用集成式永磁交流伺服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58441.X | 申请日: | 2020-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0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刚志;潘国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之山智控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6/08 | 分类号: | H02P6/08;H02K11/33;H02K11/215;H02K5/18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张建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用 集成 永磁 交流 伺服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用集成式永磁交流伺服系统,包括控制器、永磁交流电动机、反馈装置和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永磁交流电动机、反馈装置和电源电路均安装于一电气装置盒内,且所述控制器、永磁交流电动机、反馈装置和电源电路在所述电气装置盒内相互电气连接,所述电气装置盒内引出有电源线和通讯线,所述电源线位于所述电气装置盒内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源电路,所述通讯线位于所述电气装置盒内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本发明取消动力线和编码器线,极大提高了伺服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降低对周边设备的干扰,提高伺服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设备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伺服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用集成式永磁交流伺服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通用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控制器功率放大器,伺服驱动器、永磁交流电动机、反馈装置编码器。目前通用的做法是控制器单独做成一个装置盒,永磁交流电动机和反馈装置在一个装置盒内,两个装置盒分开安装,两个装置盒之间用动力线和编码器线连接,组成一个永磁交流伺服系统。
目前通用的永磁交流系统的做法存在以下缺点:
1、控制器和反馈装置分开安装,装置盒之间的编码器线会受到外界的干扰,造成反馈信息出错,最终造成伺服系统报警或失控的问题。并且,装置盒之间的编码器线越长,受干扰的可能性越大;
2、控制器和永磁交流电动机分开安装,由于装置盒之间的动力线上电流为高频大电流,极易对周边设备和信号线造成干扰,导致周边设备故障。并且,装置盒之间的动力线越长,造成的干扰越严重;
3、装置盒之间的动力线和编码器线成本较高以1KW的伺服系统为例,一般占整个系统成本的10%左右;
4、机械设备布线时要考虑动力线和编码器线,提高电气布线难度;
5、装置盒之间动力线和编码器线的接插头易受到环境水,油,粉尘,振动等影响,造成接插头失效,影响伺服系统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通用集成式永磁交流伺服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通用集成式永磁交流伺服系统,包括控制器、永磁交流电动机、反馈装置和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永磁交流电动机、反馈装置和电源电路均安装于一电气装置盒内,且所述控制器、永磁交流电动机、反馈装置和电源电路在所述电气装置盒内相互电气连接,所述电气装置盒内引出有电源线和通讯线,所述电源线位于所述电气装置盒内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源电路,所述通讯线位于所述电气装置盒内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在上述的通用集成式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中,所述电源电路包括IPM模块,且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IPM模块连接于所述永磁交流电动机。
在上述的通用集成式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中,所述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电源电路和反馈装置均集成于一PCB线路板上,且所述PCB线路板固定于所述电气装置盒中。
在上述的通用集成式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中,所述电气装置盒包括永磁交流电动机壳体和位于所述永磁交流电动机壳体尾部且呈中空结构的尾部壳体,所述PCB线路板位于所述尾部壳体中,所述永磁交流电动机位于所述永磁交流电动机壳体中,且所述永磁交流电动机的输出轴延伸至永磁交流电动机壳体的前端外部,永磁交流电动机的动力线延伸至尾部壳体中以使动力线连接于所述IPM模块。
在上述的通用集成式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中,所述PCB线路板的周向外侧具有安装半孔,所述尾部壳体周向内侧具有与所述安装半孔相适配的安装螺纹孔,以使所述PCB线路板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尾部壳体中。
在上述的通用集成式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中,所述尾部壳体与所述永磁交流电动机壳体之间具有用于隔热和密封的密封隔热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之山智控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之山智控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84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