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噪音微弧氧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62988.7 | 申请日: | 202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79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波;田林海;韩建超;秦林;贾文婷;贺龙宾;李景阳;张伟樯;常勇强;聂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D11/02 | 分类号: | C25D11/02;C25D1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耿路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噪音 氧化 装置 | ||
1.一种低噪音微弧氧化装置,包括外箱体(1)、设在外箱体(1)内的电解槽(3)、设在外箱体(1)外的微弧氧化电源(6)、设在电解槽(3)上端的微弧氧化阳极(4)、设在电解槽(3)底部的微弧氧化阴极(5),所述微弧氧化电源(6)的两极分别与所述微弧氧化阳极(4)和微弧氧化阴极(5)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体(1)内设有内箱体(2),所述内箱体(2)和外箱体(1)之间设有为真空层(12),所述的电解槽(3)通过设在内箱体(2)上部的密封隔断板(11)固定连接在内箱体(2)中,所述内箱体(2)的底部设有冷凝水槽(13),所述电解槽(3)的底部位于该冷凝水槽(13)中;
所述外箱体(1)和内箱体(2)形成的噪音屏蔽箱体的侧边开设有环形噪音消减孔,且该环形噪音消减孔位于密封隔断板(11)的下方,所述环形噪音消减孔内镶嵌固定连接有用于对微弧氧化时发生的噪音进行消减的环形消音装置(8);
所述外箱体(1)和内箱体(2)形成的噪音屏蔽箱体的顶部开设有物料进口,所述物料进口内密封安装有用于对微弧氧化时生成的气体穿过噪音屏蔽箱体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的消音密封装置(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低噪音微弧氧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密封装置(7)包括与物料进口密封连接的密封框体(701),所述的密封框体(701)内从下到上分别设有下消音板(702)、中消音板(704)和上消音板(707),所述的上消音板(707)和下消音板(702)的四周与密封框体(701)固定连接,所述的中消音板(704)位于上消音板(707)和下消音板(702)之间,且所述中消音板(704)通过设在上消音板(707)上的拉动装置将中消音板(704)水平拉动;
所述下消音板(702)上设有多个下消音孔(703),所述上消音板(707)上设有多个与下消音孔(703)一一对齐的上消音孔(708),所述中消音板(707)上设有多个中消音大孔(705)和中消音小孔(706),所述中消音板(704)在拉动装置拉动下,所述中消音大孔(705)将下消音孔(703)和上消音孔(708)连通,或中消音小孔(706)将下消音孔(703)和上消音孔(708)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低噪音微弧氧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动装置包括固定设在上消音板(707)上方的拉绳驱动卷筒(713),分别缠绕在该拉绳驱动卷筒(713)上的第一拉绳(711)和第二拉绳(712),且第一拉绳(711)和第二拉绳(712)缠绕在拉绳驱动卷筒(713)的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拉绳(711)和第二拉绳(712)的端部分别绕过分别设在上消音板(707)顶部两侧的导向滑轮(714),并穿过上消音板(713)的两侧与中消音板(704)的两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低噪音微弧氧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消音板(704)两端的上消音板(707)和下消音板(702)之间分别通过定位板(709)固定连接,所述中消音板(704)两端设有的将上消音板(707)和下消音板(702)固定连接的定位板(709)与中消音板(704)两端分别通过压缩弹簧(7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绳(711)和第二拉绳(712)的端部分别穿过对应的定位板(709)及压缩弹簧(710)与中消音板(704)的端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低噪音微弧氧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驱动卷筒(713)包括卷筒支架(715)、设在该卷筒支架(715)上的卷筒本体,所述卷筒本体通过转轴(718)固定连接在卷筒支架(715)上,所述转轴(718)的一侧上固定设有从动齿轮(719);
所述卷筒支架(715)的一侧设有转动手轮(721),该转动手轮(712)上固定连接有中部与卷筒支架(715)活动连接的连接转轴(722),所述连接转轴(722)的端部穿过卷筒支架(715)与所述从动齿轮(719)啮合的主动齿轮(720)固定连接;
所述卷筒本体通过环形隔板分为第一拉绳缠绕区(716)和第二拉绳缠绕区 (7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6298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