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壳聚糖碳点检测重金属离子的SPR传感器和芯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64494.2 | 申请日: | 2020-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8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吴胜旭;吴伟娜;王文华;严立逊;黎珊珊;夏晓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加和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552 | 分类号: | G01N21/55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张雪 |
地址: | 515100 广东省广州市天***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聚糖 检测 重金属 离子 spr 传感器 芯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壳聚糖碳点检测重金属离子的SPR传感器和芯片,属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高分子材料、SPR活性层薄膜制备的交叉技术领域,该传感器包括依次设置的玻璃棱镜和SPR传感器芯片,该SPR传感器芯片由上至下依次由铬膜、金属膜、活性层膜组成;本发明所述的利用壳聚糖碳点检测重金属离子的SPR传感器对传统金属膜的特点进行改进,镀金属膜前在棱镜全反射面增覆铬膜,同时在金属膜表面增覆壳聚糖‑碳点膜,利用壳聚糖碳点对2,3‑二氨基吩嗪的强吸附作用,实现重金属铜离子的高灵敏特异性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高分子材料、SPR活性层薄膜制备的交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壳聚糖碳点检测重金属离子的SPR传感器和芯片。
背景技术
铜是人体内的必要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将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过量摄入将引起人们的重金属中毒,造成人体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损伤,以及造成一些疾病,比如:Wilson’s病。正常人体中约90%的铜离子经胆汁排泄。当人体摄入过量的铜离子时,铜离子不能有效地经胆汁排泌,导致其在肝细胞内蓄积,通过氧应激损伤等方式损伤线粒体等细胞,进而引起肝细胞脂肪病变、坏死与凋亡。肝细胞破坏后游离铜释放入血可引起其他器官损伤。另外,未与铜离子结合的铜蓝蛋白在血液中半衰期缩短,导致Wilson’s病患者的血铜蓝蛋白下降。为了人们的健康生活,铜离子的痕量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开展铜离子的高灵敏度、特异性检测方法及传感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国家的饮用水标准规定水中二价铜离子的含量低于20μM,美国和欧盟的饮用水标准规定水中二价铜离子的含量分别低于20μM和30μM。因此,食品和环境中的铜离子检测是确保人们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食品和环境中的痕量铜离子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人们开展了铜离子检测的深入研究。
重金属铜离子含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质谱法、酶抑制法和电化学分析检测法等。这些传统的仪器分析测试方法有各自的优点,但是操作繁琐、费时、灵敏性不高,特异性检测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也不能应用于现场分析检验,一直困扰目前重金属铜离子的检测。
SPR传感技术属于光学检测方法,最早由Wood等人于上世纪初提出,并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被运用于气体和生物传感领域,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免标记、灵敏度高、快速响应、实时监测等优点。棱镜型SPR的典型模型是一个全反射棱镜,全反射表面镀有一层或多层金属膜,当光信号在全反射面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信号发生全反射,在此条件下,光信号的p偏振光在棱镜全反射面与金属膜的分界面向金属膜介质传输光信号,该光信号即为倏逝波,其振幅呈指数衰减,导致金属介质中的自由电子形成表面等离子波。如果调整光信号的入射角或波长为某一数值时,表面等离子波的频率与倏逝波的波数相等,它们将发生能量耦合,产生共振,随即入射光信号的能量被吸收,发射光强相应降低,此时在反射光谱出现共振峰,对应的入射角称之为共振角。SPR传感技术分为角度调制、波长调制和强度调制等类型,凭借SPR独特的优点,SPR传感技术在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青睐,在食品安全的重金属离子和农药残留、环境监测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现有棱镜SPR传感器结构繁杂多样,各有各自的特点,其共同特点均是利用金属膜(金或银膜)表面修饰一层薄膜,用于对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的高选择性有效吸附。但现有的棱镜SPR传感器存在较多不足,例如:有的检测耗时比较长,有的修饰膜不牢固、在溶液中易溶胀,有的膜层很多,制备过程过于复杂。
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2621104A,公开日2012.08.01,公开了一种基于石墨烯薄膜增敏的D型光纤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D型光纤,在D型光纤的抛光面具有银膜层,在银膜层表面具有石墨烯薄膜层。该方法利用银膜表面沉积或生长石墨烯薄膜材料来增加该SPR传感结构的灵敏度,但是石墨烯薄膜对生物分子的固定稳定性及非特异性吸附控制都还不如金、银膜表面制备技术成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加和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未经广州市加和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644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富含天然MK-7的食用油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缆隧道环境监控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