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发酵饮用型酸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70724.6 | 申请日: | 202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5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婕;彭小霞;刘丹;黄娟;吴岳指;樊文博;余保宁;冯立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C9/13 | 分类号: | A23C9/13;A23C9/123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洪敏 |
地址: | 51066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酵 饮用 酸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酸奶制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发酵饮用型酸奶,其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生牛乳80%‑85%;糖5%‑6%;菌种Premium 1.00.001%‑0.1%;稳定剂0.2%‑0.5%;混合发酵果蔬汁2%‑3%;水余量;总质量百分比为100%。还涉及一种双发酵饮用型酸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制备发酵乳;步骤(2)制备糖水;步骤(3)将发酵乳和糖水混合,获得双发酵饮用型酸奶;步骤(4)将双发酵饮用型酸奶冷却至2‑6℃,并在2‑6℃的冷库保存。本发明同时具有酸奶的营养价值以及发酵果蔬汁独特的保健功能、营养成分和风味,使双发酵饮用型酸奶营养丰富、口味较佳,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酸奶制品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发酵饮用型酸奶。
背景技术
酸奶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已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其市场逐年增加,酸奶不但具有鲜牛奶的全部营养素,而且其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酸奶可以调节机体内微生物的平衡,有助于肠胃调理,因此成为了乳品企业近年来关注的主要对象。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目前市场上的绝大部分酸奶,营养成分单一,风味一般,难以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营养丰富的需求,因此,还有改善空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双发酵饮用型酸奶,其具有营养丰富的效果。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双发酵饮用型酸奶的制备方法,其具有营养丰富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双发酵饮用型酸奶,由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合发酵果蔬汁是果蔬破碎后通过发酵制成的产品,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水果和蔬菜的营养,同时发酵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以及带来大量的益生菌代谢产物,有利于改善肠道环境和提高人体免疫力,使得双发酵饮用型酸奶同时具有酸奶的营养价值以及发酵果蔬汁独特的保健功能、营养成分和风味,使双发酵饮用型酸奶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口味较佳,深受消费者喜爱;
通过采用生牛乳,使得双发酵饮用型酸奶的稳定性较好,且营养更均匀,双发酵饮用型酸奶的质量较佳;
通过采用菌种Premium 1.0作为主发酵菌种,使得双发酵饮用型酸奶香味较佳,并且由于菌种Premium 1.0的后酸较弱,使得双发酵饮用型酸奶在保质期内酸度升高较少,有效维持双发酵饮用型酸奶的口感,使双发酵饮用型酸的质量较佳;
本发明中还可以在双发酵饮用型酸奶中加入质量百分比为0.01%-0.2%的香精,从而提高双发酵饮用型酸奶的香味,使得双发酵饮用型酸奶风味更佳;
本发明中还可以在双发酵饮用型酸奶中加入质量百分比为0.0001%-0.001%奥利司他,通过奥利司他与胃、胰脂肪酶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使胃肠道的脂肪酶失活,使其不能将食物中的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即阻止三酰甘油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单酰基甘油酯,减少肠腔黏膜对膳食中脂肪(三酰甘油)的吸收,促使脂肪排出体外,有效改善体内脂肪过多的情况,减少因肥胖所导致的疾病发生,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奥利司他有效抑制牛奶中的脂肪酶以及菌种产生的脂肪酶的活性,可抑制乳脂的水解,从而降低了双发酵饮用型酸奶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从而缓解了双发酵饮用型酸奶在常温时氧化酸败的速度,使得双发酵饮用型酸奶在常温放置时也不易变质,由于添加的奥利司他量较少,不会影响益生菌的活性而且会跟随脂肪排出体外,从而保持双发酵饮用型酸奶为人体增加有益活性菌的营养价值的同时还能延长产品货架期;
本发明中水为余量指代的是用水调节配方的总质量百分比至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07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