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碰撞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95727.5 | 申请日: | 202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45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普建;张金祥;文小强;张帆;赖华生;袁德林;郭春平;周有池;王玉香;周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0R1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德才 |
地址: | 341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碰撞 保护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碰撞保护装置,包括活塞缸组件,活塞缸组件包括主缸体、副缸体、主活塞和副活塞,主缸体与副缸体相连,主缸体的内腔填充液压油,副缸体的内腔填充工作气体,主缸体的内腔通过阻尼孔与副缸体的内腔相连通,副缸体能够与汽车前纵梁相连,主缸体位于副缸体靠近汽车前保险杠的一侧;主缸体与副缸体的内壁均设置内衬结构层,内衬结构层由铁镍硬质合金材质制成。当汽车碰撞到障碍物时,靠近前保险杠的活塞杆首先接触到障碍物,活塞杆将能量传递给主活塞,主活塞压缩液压油,液压油通过阻尼孔缓冲进入副缸体的内腔,随之将能量传递给副活塞,副活塞压缩工作气体起到进一步缓冲的作用,最终完成能量的吸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碰撞安全保护设备及其周边配套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碰撞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的私家车呈爆发式的增长,各种各样的车祸相应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因此,车辆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人们购车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汽车碰撞安全保护装置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汽车前后保险杠包含车头、车尾,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利用前后保险杠和车头、车尾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第二种是安全带,防止司乘人员在汽车碰撞时产生大的位移;第三种是安全气囊,隔绝汽车司乘人员与车体的碰撞,其存在的缺陷是当汽车碰撞能量巨大时,汽车保险杠、车头或车尾不足以完全吸收碰撞能量,会产生严重变形,会严重危及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汽车的前纵梁是前碰撞过程中主要的吸能部件,但是受到前部结构造型设计等方面的限制,前纵梁的长度是有限的,这就使得满足碰撞法规要求的车型,在更高车速碰撞时,乘员仍然存在较大的伤亡危险,特别是对于一些轻型和微型车,车内前部空间非常有限,难以达到好的碰撞安全效果。
因此,如何在汽车前部吸能空间有限的前提下,改善汽车前碰撞安全性能,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碰撞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汽车前部吸能空间有限的前提下,提高汽车前碰撞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碰撞保护装置,包括活塞缸组件,所述活塞缸组件包括主缸体、副缸体、主活塞和副活塞,所述主缸体与所述副缸体相连,所述主活塞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缸体的内腔中,所述副活塞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副缸体的内腔中,所述主缸体的内腔填充液压油,所述副缸体的内腔填充工作气体,所述主缸体的内腔通过阻尼孔与所述副缸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副活塞靠近所述阻尼孔设置,所述副缸体能够与汽车前纵梁相连,所述主缸体位于所述副缸体靠近汽车前保险杠的一侧,所述主活塞位于所述主缸体远离所述副缸体的一端,所述主活塞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靠近汽车前保险杠设置;所述主缸体与所述副缸体的内壁均设置内衬结构层,所述内衬结构层由铁镍硬质合金材质制成。
优选地,所述副缸体包括第一副缸体和第二副缸体,所述副活塞包括第一副活塞和第二副活塞,所述第一副活塞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副缸体的内腔中,所述第二副活塞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副缸体的内腔中,所述第一副缸体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副缸体的内腔中均填充工作气体,所述第一副缸体的内腔通过第一阻尼孔与所述主缸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副缸体的内腔通过第二阻尼孔与所述主缸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一阻尼孔的直径较第二阻尼孔的直径大,所述第一副缸体的内腔通过连接孔与所述第二副缸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副缸体远离所述主缸体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副缸体的数量为六个,六个所述第二副缸体绕所述第一副缸体的轴线周向均布。
优选地,所述连接孔的轴向截面为V字形。
优选地,所述的汽车碰撞保护装置还包括定位套,所述定位套套装于所述副缸体的外部,所述定位套与所述副缸体卡接,所述定位套能够与汽车前纵梁相连。
优选地,所述定位套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套能够通过所述定位孔与汽车前纵梁螺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未经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57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