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车桥的轮架上的用于两个减振装置的减振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99116.8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69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J·利博尔德;M·艾森巴特;T·维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保时捷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73 | 分类号: | B60G21/073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韩长永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轮架 用于 两个 装置 模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车桥的轮架上的用于两个减振装置的减振模块,该减振模块具有第一减振回路和第二减振回路,该第一减振回路具有上部第一减振接头以及下部第一减振接头,该第二减振回路具有到第二减振装置的上部减振腔室的上部第二减振接头以及到该第二减振装置的下部减振腔室的下部第二减振接头,其中在该上部第二减振接头与该下部第二减振接头之间、在第二泵连接件中布置有第二泵装置,并且在第二补偿连接件中布置有彼此相反地定向的两个阀组合件,这些补偿组合件各自由止回阀和能够调节的节流阀构成,在该第一减振回路与该第二减振回路之间还布置有连接阀,该连接阀用于在分离状态下分离这两个减振回路并且在连接状态下连接这两个减振回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车桥的轮架上的用于两个减振装置的减振模块、以及一种用于运行这种减振模块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的是,车辆具有减振装置,以便避免车桥的相应轮架上的相关弹簧装置不期望地快速缩回或展开。减振装置通常以与对应的弹簧装置直接组合的方式被布置在车辆的相应车桥的轮架上。在与车辆的相应车轮一起驶过凹处或越过凸起处行驶时,减振装置和弹簧装置的组合用于以经减振的方式缩回和以经减振的方式展开。然而,除了主要的弹簧和减振器目的之外,由于离心力而引起的重量偏移也会促使缩回和展开。这尤其在转弯行驶、加速或制动状态下是这种情况。在此,在转弯行驶时,也称之为所谓的车辆侧倾。在右转弯时,车辆由于离心力而向左倾斜,弹簧装置和减振装置因此在车辆的左侧缩回。在左转弯时,表现为相应地在车辆的在右弯道外侧的侧面上。相应相反的弹簧装置和减振装置在长度上增大并且相应地展开。
为了减少上述侧倾,已知的车辆具有独立的稳定器,该稳定器例如在转弯行驶时在车辆的两侧之间提供独立的力转移。扭杆或其他独立的主动补偿装置也是已知的。还已知的是,各个轮架的各个减振装置的减振回路被动地互相连接,以确保补偿减振装置的不同减振腔室之间的减振流体。
已知的解决方案中不利的是,在独立的、主动的侧倾稳定器的情况下必须处理高的成本耗费和高的装配耗费。此外,在已知的解决方案中需要车辆中的用于独立部件的额外的构造空间。用于减振装置的迄今已知的被动的解决方案不允许任何主动的影响,而是就其结构上的设计而言局限于用于侧倾稳定性的已预先限定的作用方式。尤其与针对强加速情况的俯仰稳定性的组合在此是不好的或者甚至是不可能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部分地消除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尤其在于,减少主动底盘的能量需求并且这以构造空间最佳的方式来实现。
上述目的通过一种本发明所述特征的减振模块以及一种具有本发明所述特征的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细节自说明书和附图中得出。在此,结合根据本发明的减振模块描述的特征和细节自然也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相结合,并且相应地反之亦然,使得始终相互参考或能够相互参考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公开内容。
根据本发明,设计一种车辆车桥的轮架上的用于两个减振装置的减振模块。为此,该减振模块具有两个不同的减振回路,即第一减振回路和第二减振回路。这两个减振回路优选是相同地或大体上相同地设计的。
该第一减振回路具有到第一减振装置的上部减振腔室的上部第一减振接头、以及到该第一减振装置的下部减振腔室的下部第一减振接头。以同样的方式,该第二减振回路具有到第二减振装置的上部减振腔室的上部第二减振接头、以及到该第二减振装置的下部减振腔室的下部第二减振接头。此外,在该第一减振回路中,在该上部第一减振接头与该下部第一减振接头之间布置有具有第一泵装置的第一泵连接件。与这个第一泵连接件并联地有第一补偿连接件,该第一补偿连接件具有彼此相反地定向的两个补偿组合件,各个补偿组合件都由止回阀和可调节的节流阀构成。同样也在该第二减振回路中在该上部第二减振接头与该下部第二减振接头之间布置有具有第二泵装置的第二泵连接件。与这个第二泵连接件并联地存在有第二补偿连接件,该第一补偿连接件在第二减振回路中具有彼此相反地定向的两个补偿组合件,各个补偿组合件都由止回阀和可调节的节流阀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保时捷股份公司,未经保时捷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91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机器学习的纵横比转换
- 下一篇:实现神经网络卷积转置层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