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区低成本快速装配式智能灌溉蓄水池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0134.3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6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彭韬;杨俊;冯伟;杨长安;吴家茂;曹乐;张信宝;姜秀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4H7/02 | 分类号: | E04H7/02;E04B1/66;E04B1/58;E03B3/02;E03F5/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梁伟东 |
地址: | 550081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区 低成本 快速 装配式 智能 灌溉 蓄水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区低成本快速装配式智能灌溉蓄水池,包括环形的蓄水池框架,所述蓄水池框架是可拆卸结构,该蓄水池框架内铺设有防水膜,并且在蓄水池框架上安装有水位计;本蓄水池采用蓄水池框架和防水膜组成,组成部分可拆卸搬迁,防水膜套设于蓄水池框架中,类似于盆作为盛水容器,在雨天可直接接水储存,使用方便,通过水位计可让使用者时时了解水位,合理安排利用水资源;本发明不仅具有组装时间短、人力物力需求小、可拆装与搬运、防渗透能力强和便于了解水位等优点,还具有容量大小易于控制,可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可很好的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部件使用时损耗小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山区低成本快速装配式智能灌溉蓄水池。
背景技术
在喀斯特山区,存在严重的工程性缺水问题。而蓄水池在降雨过程中将雨水资源储蓄,在需要时用于园林、耕地灌溉,也可以经过必要的处理之后作为生活用水。所以针对于喀斯特山区,常常需要修建蓄水池来利用雨水资源,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但是也因为喀斯特山区的特点,简易的蓄水池常常存在防渗漏的问题。同时由于传统的蓄水池是由水泥、石砂、石块(砖块)浆砌而成,所以会存在蓄水池存在建设耗时长、人力物力需求大、蓄水池不可搬迁和渗漏问题难修复等问题。此外,该种蓄水池需要估测水位时,是能够是人力在高处进行估测,在查看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具有建设耗时长、人力物力需求大、蓄水池不可搬迁、渗漏问题难修复和不便于估测水位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区低成本快速装配式智能灌溉蓄水池,其具有组装时间短、人力物力需求小、可拆装与搬运、防渗透能力强和便于了解水位的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山区低成本快速装配式智能灌溉蓄水池,包括环形的蓄水池框架,所述蓄水池框架是可拆卸结构,该蓄水池框架内铺设有防水膜,并且在蓄水池框架上安装有水位计;本蓄水池采用蓄水池框架和防水膜组成,组成部分可拆卸搬迁,防水膜套设于蓄水池框架中,类似于盆作为盛水容器,在雨天可直接接水储存,使用方便。通过水位计可让使用者时时了解水位,合理安排利用水资源。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本发明的环形的蓄水池框架,其框架内侧设置有高密度聚乙烯防水膜,转角处设置有转角连接立柱(2米长),大跨度平面设置有平面连接立柱(2米长),两根平面连接立柱之间或平面连接立柱与转角连接立柱之间设置有横梁(2米长),所述转角连接立柱和平面连接立柱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立柱堵头,所述横梁的两端设置有横梁堵头,所述蓄水池框架相邻边的夹角处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和堵头等均采用模块化设计与生产,拼装也极为简便,只需要将横梁依次插入水池立柱的连接耳中,使用螺丝紧固即可;整个水池立柱与横梁拼装完成后再使用加强筋连接,将水池的四个角分别构建成为三角形,避免水池产生形变;在横梁与防水膜中间铺设一层钢丝网架,有效改善防水膜受水压产生的向外鼓包;
本发明的各部件均为统一规格的模块化单元,可以根据灌溉工程需求合理订制蓄水池容积,充分节约资源,水池所需的占地区域只需要场地平整,无需硬化,便于后续土地复垦利用。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框架包括钢丝网架、转角连接立柱、横梁、保护外罩、可控出水管,所述转角连接立柱垂直设置,两转角连接立柱之间通过横梁首尾相互连接成闭环结构,所述转角连接立柱的内侧设置有钢丝网架,外侧设置有保护外罩,所述可控出水管与蓄水池框架的底侧内壁连通;在横梁与防水膜中间铺设一层钢丝网,有效改善防水膜受水压产生的向外鼓包。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框架还包括平面连接立柱,该平面连接立柱位于两转角连接立柱之间,通过横梁与转角连接立柱连接,用于大跨度横梁的连接,使组装更加灵活。
进一步地,所述转角连接立柱至少为3根,蓄水池框架为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形状灵活多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01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