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油机失火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04064.9 | 申请日: | 2020-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60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秦龙;张德全;刘磊;李京;徐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77/08 | 分类号: | F02B77/08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梅辰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油机 失火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汽油机失火监测方法。对发动机失火监测使能条件进行判断,若使能条件满足,确定发动机失火评价的监测窗口,计算发动机各气缸在监测窗口内的运行时间,基于该运行时间计算发动机的失火粗暴度,将计算结果与设定的粗暴度阈值进行对比,当粗暴度不小于设定的粗暴度阈值时,表明发动机发生失火,否则发动机未发生失火;选取一种适合不同发动机转速和不同发动机负荷下的失火准确性监测的曲轴旋转角度范围,将该曲轴旋转角度范围作为发动机失火评价的监测窗口。本发明使用的监测方法简单、高效,准确性高,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汽油机失火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发动机失火是指发动机在运转时,由于没有点火、混合气过稀或过浓、压缩冲程压力低或者其它原因,导致混合气无法燃烧。失火监测是汽油机国五、国六排放法规中OBD系统诊断难点、重点之一,汽油机均需进行失火监测,失火监测需稳定性高、通用性和移植性好。现有的发动机失火监测方法均存在一些缺陷,如专利号为“CN201410106948.5”名为“发动机的失火故障诊断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该专利介绍的失火监测方法通过曲轴上齿的运动信息,通过监测齿数的加速度变化来确定发动机是否处于失火状态,当齿数小于设定值时,则表明发动机出现失火。还有专利号为“CN201010257882.1”名为“发动机失火故障诊断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该方法通过发动机各缸压缩上止点、两个依次位于上止点的时间间隔和两个时间间隔的时间差计算加速度特征值,确定发生失火的气缸。以上两种方法都是选定发动机的压缩上止点作为起始点来进行检测,但是因为发动机在压缩上止点时发动机的燃烧并未充分,发动机虽然点火完成,但是发动机一般是在压缩上止点之后的某个位置起燃完成以及缸内压力达到最大值,失火是要判断发动机是否燃烧,如果不是在发动机燃烧时刻进行监测,无法准确进行失火与未失火区分。在压缩上止点开始,发动机转速不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是在压缩上止点后的某一角度(点火时刻)。因此,上述两种方法实际上对于失火监测并不准确,对失火监测的窗口不精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汽油机失火监测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油机失火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发动机失火监测使能条件进行判断,若使能条件满足,依据通过标定获得的用于发动机失火评价的监测窗口,计算发动机各气缸在对应监测窗口内的运行时间,基于该运行时间计算发动机的失火粗暴度,将计算结果与设定的粗暴度阈值进行对比,当粗暴度不小于设定的粗暴度阈值时,表明发动机发生失火,否则发动机未发生失火;
所述监测窗口为气缸压缩上止点后的一段曲轴旋转角度范围;所述气缸在对应监测窗口内的运行时间为曲轴在气缸压缩上止点后的监测窗口内的旋转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标定发动机失火评价的监测窗口的方法为:采集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的曲轴信号,确定发动机气缸在曲轴信号中的压缩上止点为原点,选取原点后的一段曲轴旋转角度范围作为一个监测窗口标定范围,用不同的监测窗口标定范围进行多次标定测试验证,选取一种适合不同发动机转速和不同发动机负荷下的失火准确性监测的曲轴旋转角度范围,将该曲轴旋转角度范围作为发动机失火评价的监测窗口。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发动机的失火粗暴度的方法为:记录同一气缸在连续两次监测窗口内的运行时间的差值,记录与该气缸相邻气缸在连续两次监测窗口内的运行时间的差值,然后计算上述两个差值的差值;所述失火粗暴度为最后获得的差值与发动机转速和负荷计算修正系数r的乘积。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发动机的失火粗暴度的方法为:记录发动机连续相邻多个气缸在对应监测窗口内的运行时间并求取平均值,计算连续两次平均值的差值,记录多个气缸中相邻两个气缸在上述监测窗口内的运行时间的差值,然后计算上述两个差值的差值作为发动机的失火粗暴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发动机失火监测使能条件包括:
①进入法规中规定的失火诊断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40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