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枢轴器用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44390.2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8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鹏;刘雄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连刚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27 | 分类号: | B23P19/027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杨柳 |
地址: | 40256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枢轴 器用 加工 工艺 | ||
1.枢轴器用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加工步骤:
步骤1:准备若干旋转承架、若干固定承架、若干转轴、若干盘形弹片、若干凹轮、若干凸轮、若干固定板和若干螺帽;
步骤2:准备铆合机,铆合机包括机架、加工台、下模具、上模具以及带动上模具转动、上下移动和水平移动的动力单元,动力单元安装在机架上,下模具和下模具均竖直设置,下模具安装在加工台上,且上模具的下端与下模具的上端正对,下模具的上端上竖直设置有安装孔,上模具的下端上设有负压吸附口;
步骤3:固定承架压合及铆合步骤:将转轴竖直插入到铆合机下模具的安装孔内,然后动力单元带动上模具水平移动至固定承架处,同时推动上模具下移,负压吸附口对固定承架的安装处进行吸附,上模具吸附固定承架移动至下模具处,然后动力单元推动上模具下移至转轴的上端上,将固定承架的安装处固定至转轴的上端上;对转轴靠近固定承架的一端进行铆合加工;
步骤4:安装锁紧步骤:将转轴远离固定承架的一端朝上固定在安装模具上,然后由下至上将旋转承架、第一片固定板、凹轮、凸轮、四个盘形弹片和第二片固定板安装到转轴上,凹轮靠近旋转承架的一侧上设有卡勾,卡勾与旋转承架卡扣连接;然后上模具在动力单元的带动下吸取螺帽,吸取有螺帽的下模具移动至与向转轴的上端相对状态,然后让下模具下移动力单元作用上模具将螺帽旋入到转轴的上端上,形成枢轴器粗品;
步骤5:检测步骤:取出步骤4中安装模具上的枢轴器粗品,对枢轴器粗品依次进行转动角度测试、听异音测试、扭力测试和转动定位测试,测试合格后形成枢轴器成品;在进行转动角度测试和听异音测试前,先准备角度检测治具,角度检测治具包括扭测棒、角度盘以及固定枢轴器粗品上的转轴和固定承架的定位夹具,转轴竖直安装在定位夹具上,扭测棒的端部上设有供旋转承架嵌入的插槽,角度盘可拆卸安装在定位夹具的下端上,且转轴可与角度盘同轴;检测时,将枢轴器粗品的转轴和固定承架安装到定位夹具上,此时转轴与角度盘同轴设置,同时旋转承架嵌入到扭测棒的插槽内,然后转动扭测棒,扭测棒带动旋转承架绕转轴转动,转动时扭测棒与角度盘的上表面保持平行,此时听取转动时的异音情况,有异音为不良品,无异音为良品;同时扭测棒带动旋转承架转动至极限,扭测棒所在的竖直平面与角度盘的刻度重合时,查看旋转承架的转动角度,旋转承架的转动角度为179-185°为良品;
步骤6:贴码包装步骤:在步骤5中的枢轴器成品上粘贴标识码;然后将若干枢轴器成品放置到包装盒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器用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和步骤4之间设置热缩套管安装步骤,准备热缩套管,将热缩套管剪切为长度为12.00-13.00mm的套管段,将套管段穿入到转轴上,使得套管段位于旋转承架和固定承架之间,然后对套管段进行热缩,套管段与转轴的侧壁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器用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第一片盘型弹片凹面向下,第二片盘型弹片凹面向上,第三片盘型弹片凹面向下,第四片盘型弹片凹面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器用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进行铆合加工时,铆合的压制时长为0.5-2.0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轴器用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将螺帽旋入到转轴上时,上模具施加的锁紧扭力为2.0-3.0kgf·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轴器用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步骤5的检测前,先取出步骤4中的枢轴器粗品,对枢轴器粗品上多余的油脂清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轴器用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和安装单元,所述安装单元包括固定块、挡块和螺纹杆,固定块固定安装在底座的一侧上,挡块滑动安装在底座的另一侧上,固定块靠近挡块的一侧与挡块靠近固定块的一侧平行,所述螺纹杆转动安装在底座上,且螺纹杆的一端与挡块远离固定块的一侧转动连接,螺纹杆的轴线与挡块靠近固定块的一侧垂直;所述角度盘的一侧可与固定块靠近挡块的一侧相抵,角度盘的另一侧可与挡块靠近固定块的一侧相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连刚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未经新连刚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439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电子设备的背壳、电子设备、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蓄电池的检测装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