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合工形梁及其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45955.9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38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贾穗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04C3/292 | 分类号: | E04C3/292;B23K31/02;B27M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刘梦晴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工形梁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工形梁及其的制作方法,其中组合工形梁包括长木单元、第一竹胶板、多个第一销钉、带翼钢筋架、第二竹胶板、第三竹胶板和多个套箍,长木单元中的左长木单元和右长木单元均由多个小短木交错叠层拼接而成;第一竹胶板位于左长木单元和右长木单元之间且采用第一胶粘结固定;多个第一销钉均沿左右方向贯穿嵌入组合体中;带翼钢筋架与长木单元之间及第一竹胶板之间的连接界面采用第三胶粘结固定;第二竹胶板和第三竹胶板分别对应地固定在工形梁基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多个套箍套设在工形梁结构的外周面上。本发明的组合工形梁能够有效地对小截面木材和竹资源进行回收利用,提高钢筋使用量,结构简单可靠、应用范围广且环保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工形梁及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村镇建筑结构中,砖木结构、木构架结构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木梁是砖木结构的水平构件,也是木构架结构的水平构件。在砖木结构中,木梁可以直接搭在砖墙上承受楼盖或屋盖的荷载,并将荷载传递给砖墙;在木构架结构中,木梁和木柱通过连接节点形成木构架,木梁所承受楼盖或屋盖荷载通过节点传递给木柱。
传统的木梁通常采用整根的原木制作,截面包括圆形、矩形、T形等。由于过度的森林采伐,目前大截面的整根原木的资源已经非常匮乏。另一方面,森林中人工锯掉的废弃的小截面原木和木材加工厂剩余的小截面木材有较多的存量,由于这些小截面原木和剩余的小截面木材不仅截面小且长度也比较短,加之缺乏相应的资源化技术,有时不得已只能将其作为废品处理掉,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何将森林中人工锯掉的废弃的小截面原木和木材加工厂剩余的小截面木材资源化,是工程界十分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由于小截面木材加工成矩形截面木材后,很难加工出较长的小截面矩形木材,实际加工出来的小截面矩形木材长短不一,如何将长短不一的小截面短木合理高效利用,工程界同样十分关注。
木材种类很多,各种木材的力学性能不同,因此不同木材种类加工出来的小截面短木的强度和刚度差异明显,怎样在同一个轻钢-木-竹组合梁中的不同受力部位合理采用不同木材种类的小截面短木,达到高效率的受力,从力学角度进一步实现小截面端木的高效资源化。
竹子生长能力很强,属于一种生态建筑材料。我国竹类资源十分丰富,竹子种类和竹林面积约占世界的1/4,竹材产量约占世界1/3,居世界各国之首。竹材的物理力学性能优良,其抗拉强度约为木材的2倍,且竹材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柔软性能。但是竹材的力学性能与其含水率、竹秆部位、竹龄、立地条件和竹种等密切相关且差异较大,这就限制了竹材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以竹材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竹材人造板,由于其结构的合理性,大大改变了竹材的形态与结构,提高了其物理力学性能的稳定性。其中,用竹子加工成的竹胶板作为建筑模板早已大规模应用,竹胶板的耐腐、耐水、抗火、抗压、抗拉、抗弯能力等均显著好于木模板,周转次数也显著多于木模板,且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好。
我国钢筋材料产能过剩,如何合理的在量大面广的村镇建筑结构中采用钢筋材料,是目前业内的关注点。
木材与木材粘结或者木材与竹胶板粘结的主要采用乳胶,因其颜色为白色又称其白乳胶,乳胶是聚乙酸乙烯酯胶粘剂的简称,包括单组份乳胶和双组份乳胶,改性的乳胶具有粘结牢固、耐水性和耐候性好的优点。目前用于木材与钢材粘结或者竹胶板与钢材粘结的主要采用结构胶,结构胶强度高、抗剥离、耐冲击,能承受较大荷载,且耐老化、耐疲劳、耐腐蚀,施工工艺简便,在结构预期寿命内性能稳定,适用于结构件的粘结,可用于金属、木材等同种材料或者不同种材料之间的粘结。结构胶的价格高于乳胶。
因此,研发一种经济实用,造价低廉,施工简便的适用于低多层建筑,特别是村镇低多层农房结构的带翼钢筋-叠层小短木-竹胶板组合T形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经济、环境价值。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未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59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