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ANON颗粒污泥颗粒化的培养方法及其反应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48831.6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0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邹瑜;杨伟明;李海波;王广志;谭宇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万创青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12N1/20;C12M1/02;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陆军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anon 颗粒 污泥 培养 方法 及其 反应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ANON颗粒污泥颗粒化的培养方法及其反应器,所述CANON颗粒污泥颗粒化的培养方法包括使污水或废水流入厌氧区,并加入厌氧颗粒污;使所述厌氧区内的顶层和底层分别进入造粒区,使所述造粒区内的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晶核;在所述造粒区加入厌氧氨氧化菌,并添加第一含氮原料,形成所述CANON颗粒污泥的厌氧内层结构;使所述造粒区内的污水或废水的含氧量保持在0.1~0.4mg/L,加入亚硝化菌并添加第二含氮原料,形成所述CANON颗粒污泥的好氧外层结构,完成所述CANON颗粒污泥的培养。本发明通过添加第一含氮原料和第二含氮原料,即可完成具备厌氧氨氧化能力的CANON颗粒污泥的培养,操作简单,成本低,且由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晶核能够加速颗粒化进程,缩短培养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污水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CANON颗粒污泥颗粒化的培养方法及其反应器。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处理厂处理氨氮最普遍的技术之一,其主要机理是依靠微生物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氨氮的去除,且在此基础上也发展出了一些脱氮工艺包括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氧化沟、生物滤池、膜生物反应器。随着生物脱氮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厌氧氨氧化(ANAMMOX)为主的新型脱氮技术备受关注。
厌氧氨氧化反应使一种厌氧自养条件下,以氨氮为电子供体,亚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亚硝酸盐氮可由亚硝化菌群氧化部分氨氮制成),将氨氮与亚硝酸盐氮同时去除生成氮气的过程。并且,由于整个过程无需曝气、无需有机碳源,因此不仅节能环保,还能有效降低处理成本,具高实用性。
但是,目前采用厌氧氨氧化反应处理污水或废水的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都相对较复杂,不仅培养效率低下,进程慢,且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添加较多的原料,大大增加了培养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针对上述现有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相对较复杂、培养效率低、培养进程慢以及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CANON颗粒污泥颗粒化的培养方法及其反应器。
本发明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CANON颗粒污泥颗粒化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使污水或废水流入厌氧区,并在所述厌氧区加入厌氧颗粒污泥以对污水或废水进行COD去除;
b:使所述厌氧区内的顶层和底层分别进入造粒区,并调整所述造粒区内的污水或废水的含氧量,使所述造粒区内的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所述CANON颗粒污泥的晶核;
c:在所述造粒区加入厌氧氨氧化菌,并添加第一含氮原料,使厌氧氨氧化菌群聚集粘附在所述晶核上,以形成所述CANON颗粒污泥的厌氧内层结构;
d:通过第一曝气装置曝气使所述造粒区内的污水或废水的含氧量保持在0.1~0.4mg/L,在造粒区加入亚硝化菌,并按预设周期添加第二含氮原料,使亚硝化菌群聚集粘附在所述厌氧内层结构外,以形成所述CANON颗粒污泥的好氧外层结构,完成所述CANON颗粒污泥的培养。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造粒区内的污水或废水的含氧量范围为0.1-0.3mg/L。
优选地,所述步骤c中包括:在所述造粒区加入厌氧氨氧化菌之前,调整所述造粒区内的污水或废水的含氧量,使造粒区内的污水或废水的含氧量范围为0.1-0.3mg/L。
优选地,所述步骤d后包括:
e:使所述造粒区内含CANON颗粒污泥的污水或废水经所述造粒区的顶部进入沉淀区,并通过第二曝气装置对所述沉淀区进行曝气;
f:在所述造粒区内的20%-60%的CANON颗粒污泥进入到所述沉淀区后,调低所述第二曝气装置的曝气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万创青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万创青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88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